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9 *马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29 *马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同类资源

《马》PPT课件
大小:1.07M
《马》PPT课件2
大小:482K
《马》PPT课件3
大小:2.26M
《马》PPT课件4
大小:4.27M
《马》PPT课件5
大小:3.93M

《马》教学设计8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作者:xjie
作者EMAIL:xuiesge@126.co
 
《马》的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五种不同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工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里,惯用人性化的笔触去描摹动物,所以,他的作品大都具有人格化的这一写作手法,本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设计理念 
我想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而且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在品味蕴含深意的散文化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各种马的性格,然后从中体会作者对各种马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有意识地欣赏“天然去雕饰”的美,提高审美情趣。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更深一层的人与马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应是怎样的。
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要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体现教师是灵活地利用教材而不是生硬地教教材。
从课文主人公——马这一动物来看,它是学生所喜爱的,喜爱但是并不很了解(本班的学生生长在城市里,一般只是在电视中、公园里见过马);从作品立意来看,对家马认识的一些观点是学生从来没有想到的;从文章文笔上看,可算得上是一篇优美散文,语言值得品味揣摩;从拓展知识面,关于马的内容相当多;从挖掘深意上看,关联到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如何相处,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层面上。因此,我认为可以灵活地处理这篇略读课文,而作为精读。
教学课时:2
学法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预习,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互动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由整体到局部逐层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概括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
运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难难词生字,了解作者布封。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重点)
3.学习对比的写法。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重点)
4.品味语言,理解课文一些关键语句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5.查阅有关马的知识,思考人与马,人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程序设计:
    布置预习:题目,出处,文体,关于作者作品,朗读原文,把握字词,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明白之处。
▲设计目的:通过布置学生预习,训练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为上课时做好听说准备。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设计”
1.这节课我们将探究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将是一种我们熟悉的动物——马。说熟悉呢,也可能是相识而并非真正地相知。今天,我们就一同拜访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去感受马的品质、马的品德。
2.出示一组马的图片。看完后请学生说说对马的第一印象。
3.出示电影剪辑中的动态的马。请同学说说感受。
下面一让我们起来看看布封是怎样来看待马的!。
▲设计目的:用图片和视频进行情境导入,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注意力快速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上来,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努力的方向,学起来心中有目标、有数。
第三环节:对文本“整体感悟”。主要有:题目,出处,关于作者作品,文体,把握字词,概述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美读原文等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互动完成,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老师用多媒体打出来提示。字词的互动学习方法是:学生通过预习找出的易写错、读错或不易理解的生词,学生主动写在黑板上,其他能答对的学生主动去注音写字或回答词的解释。美读的方法是:先听范读,学生自由练习读,同桌互读,再请同学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并说出喜爱这段的原因。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补充,指导。按照提示内容一项一项完成。
▲设计目的:1.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全文思路。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4.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第四环节:对文本“具体探究”。请学生再速读课文,联系预习情况,明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互动问答。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预习中存在困惑,现在提出来和同学互动问答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引导、点拨和讲解。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存在偏离课文时,教师要灵活收束,将学生思路引领到本课中来。学生的问题如不能切中教学目标,教师就要以参与者的身分出示自己的问题。用多媒体出示,“我也要提问”,请学生允许出示教师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作描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种马的特性。
3.作者对它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4.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5.我们所见的“马”已经不是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马了,那么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对于其中学生互动中没有说到的题,请同学们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归结。
▲设计目的:1.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问答和探究,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习惯。2.训练学生由整体到具体的思维方式。3.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4.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的教学理念。5.解决教学中放得太散,而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由学生讲自己在本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学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
▲设计目的:由学生小结,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反馈学生对课上内容掌握情况,分析自己是否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这节课继续对《马》这课内容进行探究学习。主要进行下几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环节:对文本 “深层探究”。在对文本进行了“整体感悟”和“具体探究”的前提下,进行深入探究,针对教学目标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
可由师生共同提问,由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点拨讲述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的“它的教育以
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3.第二段尾部所说的“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为什么?
如果的上一课时中,有同学提到这里面的问题,可当时让学生探讨,如果当时理解起来有困难,就把题目板书下来,让学生记住,在本课时中再完成。
▲设计目的:1.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点拨、讲解,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加明确,对作品了解更加全面,理解更加深刻。2.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语句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第二环节:“拓展链接”。课文内容虽已经学完,但课文所涉及到的内容还远远没有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几项内容,请同学欣赏、思考、讨论、查阅。
1.出示梁晓声的《如果我为马》片断,请学生欣赏。
2.如果你是一匹马,你愿做哪一种?会怎样想?
3.你知道历史上的哪些名马?
4.你能说出几句有关马的古诗词名句?
5.请你写出至少6个带马的成语。
6.你认为人工与天然哪种更美?(不仅限于马)
7.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人与动物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该怎样相处?
    可根据时间具体而定完成的题目。时间紧,可以留下几题作为课下作业来完成。
    ▲设计目的:1.拓展学生知识面。2.由本课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3.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生活处处有语文。4.体现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
    第三环节: “课堂小结”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当在智者的引领下,重新审视马和人类关系时,我们惊诧于“朋友”华美概念下的内涵,愿“珍视生命,关爱动物”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们不仅要有语言上的高标,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和动物同风雨、共欢乐、平等相待、做真正的朋友。用我们的爱心,换回动物的信任;用我们的真诚,找回久违的朋友。让世界充满和谐。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宣言。
▲设计目的:使学生明确人与动物的关系,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希望学生能真诚地对待动物朋友,把课文的学习和自身行动联系起来,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作业布置”
1.收集关于马的成语故事(至少四个)会复述。
2.2.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设计目的:巩固拓展学习内容,迁移学习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