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剥豆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习课文,理解“瞻前顾后、敛声息语”等词语。解决多音字“剥”。
2、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来理解语句,体会情感,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浓浓的母爱,并从中得到启示: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正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磨难。
现在的学生缺少勇敢,缺少自信,更缺少认真、执著这些品格,甚至会因为对他们的严格要求,而产生父母不爱他们的错误想法。因此很有必要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什么是真爱,明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抓住重点词句,从母亲在比赛中的种种矛盾表现体会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明白生活中的磨难也自有它的价值,学会放手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版块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语,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培养,课堂导入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来解决,给了学生思维训练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较完整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通过词语教学来引出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找到文本的一个切入点,选好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进而深入学习。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种爱是最平凡而又是最伟大的,它就是父母之爱,它时时刻刻充盈在我们周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场特殊的比赛中去,再次见证这伟大而无私的爱。
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正音。多媒体出示“剥”在字典上的释义,把握两种不同读音并组词,学会据词定音。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轻轻地跟读。
2、重点正音并理解:敛声息语 瞻前顾后,了解构词方式,仿写积累词语。
3、指导书写“凸”字,注意笔画笔顺。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题目扩展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版块二:细读体悟,深入文本,走近母亲和儿子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研读母亲,第二层是研读儿子。研读母亲主要抓住母亲的心理描写和动作的变化来体会浓浓的母爱,重点抓住“慢快缓紧”这两组反义词,通过多次朗读感悟,一层一层地挖掘母亲的复杂心情,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瞻前顾后”的意思,体会到母亲的让与不让都是源自于对儿子的爱。研读儿子通过让学生找出儿子的表现,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并走进人物,仿写人物心理,感悟儿子的可爱之处。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
(一)导学:对待这场剥豆比赛,母亲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先让我们走近这位母亲,看看母亲在这场比赛中是怎样表现的?
1、自学要求:
1、用“——”划出描写比赛时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
2、用“△”标出表示母亲剥豆速度的词语。
3、反复朗读,体会母亲的心思,在书上做笔记。
2、交流反馈: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几个句子。
(2)同学们读了这几句话,你发现母亲的动作有哪些变化呢?(点击出示慢快缓紧)
(3)文中的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表现呢?请同学们用上母亲之所以--------是因为----------------
(4)像她这样一会儿考虑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瞻前顾后)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我们在阅读中经常使用。
(5)母亲如此的“瞻前顾后”其实包含了对儿子浓浓的-----------(爱)
(6)朗读指导
(7)学法指导:短短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如此深沉的爱,这主要是作者进行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二)、读悟儿子。
过渡:母亲在这场比赛中一直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其实她有必要这样做吗?让我们来看看儿子的表现吧!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1、自读要求:
快速浏览全文,划出儿子比赛前后精彩的语句。
2、反馈交流:出示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3、补写儿子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
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来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和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是这个环节主要研读的内容,通过“慢快缓紧”引导学生深入地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最好方法,在不同形式地朗读中来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母爱。
而对儿子的学习则采用略读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儿子,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架起了一座通往儿子内心世界的桥梁,让学生感受与儿子一起经历的这次成长。两次研读详略得当,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张弛有度,并实现了学法上的迁移学习。
版块三:主题探讨,明理升华,课外拓展。
通过教师的引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最后向学生推荐毕淑敏的其他作品,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四、提升明理。
1、深情引入:多么出色的孩子,儿子输了比赛,但他认真、执著、大气、自信。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此时此刻,她该有多少话想对儿子说啊!请你拿起笔,写下母亲对孩子的心声。
出示:
孩子,我想对你说:生活有 ,也一定有 。当你面对 时,不要 ,而应当 ,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2、 交流:课件相机出示最后一段。
是啊,你们说出了作者的心声(齐读)
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3、三次引读: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哪里会有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对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说------ 齐读
“温室里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所有的母亲说:——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一次简单的剥豆比赛,让我们剥出了母爱的伟大,剥出了儿子的自信、坦然;更让我们剥出了生活的真谛----那就是历经磨难。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吧。作者毕淑敏(出示作者简介),课后阅读她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写给女儿的散文》,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学生对爱的深切感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个至高点,给课堂一个完美的惊叹号。在课的最后介绍毕淑敏的相关人生感悟,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选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努力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