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剥豆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读准“剥”“索”“敛”“瞻”等。联系上下文理解“瞻前顾后”。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使学生联系实际逐渐领悟到在磨难中学会成长。
3.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写话。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体现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保证上的,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生为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母子的对话以及母亲的心理描写,感受母亲细腻的爱,教学中渗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引导学生从儿子的角度去体会人物,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唤起学生多元阅读理解,关注孩子阅读与写作的交互,让孩子充分地展示,充分地分享,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写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是儿子的表现让母亲明白了让孩子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母爱应该更加理智。
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天天都在父母的爱中成长,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篇表达爱的文章。(板书:5 剥豆)
2.齐读读题。正音“剥”字,在课题上给“剥”字注音。
3.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文是第六单元的延伸阅读材料,为了契合主题,上课伊始,以第六单元的主题引入,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引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1.自由读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词语检查:出示词语,带拼音读,然后去拼音读。
(2)课文内容:同学们读了课文,请你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母亲 儿子)
【设计意图: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本学段的目标之一,通过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给学生思维训练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今后阅读服务。】
1.简单介绍作者,引入文本。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把这件事写具体的?
3.学生汇报。(板书:语言 心理 动作)
4.学生用横线划出语言描写,用波浪线划出心理描写。划完后自由读所划的内容。
5.学生汇报。质疑:语言描写突出的是谁?心理描写突出的是谁?
6.下面我们一起走近儿子:
(1)出示2-5自然段,分角色读对话,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2)指名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3)师生合作读出语气。
(4)出示13-15自然段中的对话,同桌互读,并思考: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
(5)学生汇报后分角色读。
7.师小结。
【设计意图:儿子在比赛中一直认真投入,只想赢得比赛超越自己,并没有发现母亲的心理产生了这么多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体会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主要采用朗读对话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儿子,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架起一座通往儿子内心世界的桥梁。】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母亲:
1.出示心理描写段落,学生快速默读心理描写,想想: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2.指名说。
3.这几段除了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学生标出表现动作的词。
4.为什么一会快,一会慢?引读:
“我的手不知不觉慢了下来,是想——
“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是由于想让儿子知道——
“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那是我——
“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那是因为——
5.母亲就是这样,既想让儿子面对失败,又想保护儿子的自信,一会儿想这,一会儿又想那,这就是——瞻前顾后。
6.出示第三处: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只用了一个词“心生怜爱”,此时母亲想了些什么?
7.学生配乐齐读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本文的母子二人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母亲因为对儿子的爱而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所以心理有变化,由心理变化引起动作上的变化。所以从这些动作、心理描写中来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就成了这个环节主要研读的内容。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最好方法,所以我们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来体会母亲的瞻前顾后,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
1.写话: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儿子,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2.学生动笔写。
3.交流
4.引读最后一段谢谢你们,让母亲知道了儿子的心,也让母亲明白了——(齐读最后一段)
5.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6.最后,让我们大声地告诉自己——齐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所以对蕴含深刻道理的结尾段的精彩教学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个至高点,给课堂一个完美。为此,我先让学生通过练笔,去领悟儿子的心,并通过两个层次的引读,以及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加深学生对最后一段话的领悟。】
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文章,如《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设计意图:在课的最后通过作业的方式阅读毕淑敏的作品,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选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努力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