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3.宋明理学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 3.宋明理学

  • 格式:  PPT
  • 大小:  929K    43张
  • 时间:  2016-09

高中历史必修3公开课《宋明理学》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3公开课《宋明理学》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3公开课《宋明理学》ppt课件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3公开课《宋明理学》ppt课件免费下载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导言)
(魏晋南北朝)
阅读教材分析理学出现的背景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①佛教盛行
这一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③儒学自身的不足
三教图
“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泰山名胜—红门宫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魏晋南北朝)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
3、北宋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传统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阅读教材分析理学出现的背景
宋代宽松的文化政策
★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干涉少,学术活跃
★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就算言论不当,
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
★ 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域中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儒教本乎圣人,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大经大法,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于我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且其教旨皆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
----(元)《龙虎山志》卷一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
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
(1032-1085)、程颐(1033
---1107)兄弟二人。
朱熹(1130--
1200),南宋著名
思想家。宋代理学
集大成者。
二、程朱理学的代表及其主要思想:
(一)、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
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理的本质)
★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穷理的方法)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理的表现)
(二)、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
★将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对“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存天理,灭人欲”
★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家训》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注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倡导家庭亲睦: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父母要“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 倡导人际和谐: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家训》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关注了人的自然需求,注重道德伦理
③有利于调节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根据材料分析理学有何特点?
儒学在吸引佛、道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辨化。
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程朱理学的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依据的教科书
◇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
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二、程朱理学
在理学家看来 , “ 理 ” 是世界的本原 ,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 “ 理 ”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现。
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即性本善。
(1)积极: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不利于自然科学探究,崇尚探究义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清戴震:“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陆九渊(1139-1192),号
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
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
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
“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
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
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
派”。
三、理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陆九渊的思想:
三、陆王心学
★“反省内心”以求理
“鹅湖之会”
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关于这一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
你认为他们最大的分歧是什么?
【提示】 朱熹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要探寻真知就应去体会和感受,即“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心外无理。因此在求理的方法上主张“发明本心”,一个人只要进行内心反省,能够克服私欲,就可以成为圣贤之人。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一)背景:
⑴明朝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⑵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功利逐渐掩盖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崇尚空谈,不务实际,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⑷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
⑶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必须整治人心
王阳明的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王阳明的思想:
可取:
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
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
③因循守旧 ⑤重礼轻法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学习延伸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
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
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
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拓展训练
C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 )
A. 理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
B. 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理学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
D. 理学家们将儒、佛、道思想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