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高中人教版必修3历史原创《宋明理学》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
第3课 宋明理学
见多识广
心安理得 蛮不讲理 天理何在 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 理直气壮 天理昭彰 强词夺理
理屈词穷 知书达理 通情达理 伤天害理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心有灵犀心心相映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心猿意马
人心齐泰山移 眼不见心不烦 心静自然凉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社会动荡
民族融合
佛教的盛行
道教的传播
三教合一
儒学的缺陷:思辨性和理论方面
三教并行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叶后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
(隋朝)
(唐朝)
(魏晋)
尊道、礼佛、崇儒
1、儒学面临困境(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与儒学复兴运动(儒学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思想)
1、儒学面临困境(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与儒学复兴运动(儒学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思想)
2、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破坏。统治者需要重建伦理纲常的新理论来稳定社会秩序 。(时代)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学术活跃的局面。(政治)
4、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繁荣。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儒学的发展。一些商人的唯利是图、奸诈与儒家传统伦理不符。(经济)
5、宋代时书院讲学之风盛行,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和气节,对儒家经典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二程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2.基本含义: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二、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1.思想来源:
(1)周敦颐
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建书堂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命名濂溪书堂,故后人又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学说根植于《周易》,主张以“太极”为理,以“阴阳五行”为气,并以此来解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周敦颐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提出了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通书》的基本思想则是把儒家《中庸》中“诚”的思想融入易学之中,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周敦颐
(1017—1073)
(一)理学的创立:
(2)邵雍
邵雍根据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之说,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他的治学方法、宇宙观及阴阳、理、气、性命等一系列范畴的使用,对宋代理学尤其陆王心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邵雍是“北宋五子”中最喜欢写诗而且流传作品最多的理学家,也是对后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学诗人。
邵雍
(1011-1077)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3)张载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把“气”作为万物的本源,认为由于“气”的聚散和变化形成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质现象,气聚拢时而为万物,气散开时就成为无形的“太虚”。开创理学中的“气学”一派,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张载
(1020—1077)
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4)二程理学(北宋)
(一)理学的创立: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遗书》
(4)二程理学(北宋)
A、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C、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方法)去把握、认识“理”。
B、“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一)理学的创立:
2、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伦理观:
政治思想:
理气关系论,先有理后有气(客观唯心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道统论”、“正君心”
4、评价: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3、成就:
1、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理学修养论:
“格物致知”
“理直气壮”
思考: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学思之窗
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程朱理学的影响
教材分析
1、陆九渊(南宋):号象山居士,是心学的开创者。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陆九渊
(1139-1193)
主张:
①“心即理也”(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② “发明本心”(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2、王守仁(明朝):号象山居士,是心学的开创者。
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鹅湖寺进学术辩论,史被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述: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资料回放
鹅湖之会:支离和空疏
(三)理学的发展
王阳明
(1472-1529)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请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王守仁(明朝):号阳明先生。
(三)理学的发展
王阳明
(1472-1529)
2、王守仁(明朝):号阳明先生。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知行合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探究活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朱熹
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仁是终极源泉,三纲五常正君心,格物致知
理学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作为官方儒学,影响深远
陆九渊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
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
理学家们都强调修身,注重社会伦理规范,主张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1、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
3、理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说:“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不可取: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
③因循守旧 ④重义轻利 ⑤重礼轻法
学习延伸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残忍的童年
贞洁牌坊背后的血泪
“存天理,去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历史典故:
郭巨埋儿
左图是《二十四孝图》之一《埋儿奉母》。讲述了晋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其本质是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如果故事是真实的,郭巨未免过于残忍;如果故事是虚构的,是对于人性的误导。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鲁迅《旧事重提》
可取: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
学习延伸
可取: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
学习延伸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再次站到了我们面前。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我们既看到了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还是去跪拜,去吸收,还是去抛 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实战靶场
1.(2009年高考海南卷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阐释儒学
2.(2009年高考重庆卷第14 )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史实的是
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
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
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实战靶场
3.(2009年江苏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实战靶场
4.(2010浙江历史高考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实战靶场
5.(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实战靶场
6.(2010·湖南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实战靶场
7.(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实战靶场
8.(2009·广东理基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9. (2008·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实战靶场
10.(2008·山东基能4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实战靶场
11.(2008·上海单科A组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实战靶场
11.(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实战靶场
材料三: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
2、理气关系论(世界本原):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1、“理”指什么:
朱熹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对个人而言,就是人性、修养。
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原。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四: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3、伦理观: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材料五: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格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4、理学修养论:
“格物致知”(学习、实践)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5、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正君心”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通过格物渠水清澈,活水有源头,致知读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源头.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