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你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吗?
《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明理学
——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兴起的背景)
1.东汉以来儒学的式微儒学自身的原因儒学的外部危机2.唐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唐:韩愈 李翱 宋:欧阳修 王安石 范仲淹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
二、理学先驱——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1,周敦颐(濂溪)《太极图》
2,邵雍(康节)重新排列、解释64卦
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合二为一。
3,张载(横渠)关学:开创气学一派;准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洛学):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将理气统一为仁,以此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A.在理气关系方面:
B.理学的修养论:
C.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D.学术成就:《四书章句集注》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发明本心
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修养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概念
1,哲学:宇宙起源
形而上者谓之道(理、太极)第一性
形而下者谓之器(气)第二性
宇宙是器(气)在理的作用下形成的
对理学(新儒学)基本概念的总结
三教融合、排斥佛老(背景)
天人合一、理是核心(特点)
三纲五常、关注社会(应用)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原道》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晋纪总论》
天 地 雷 山
火 水 泽 风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张载《正蒙》
《西铭》节选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颜之乐”,
孔颜为什么乐?
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程颢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敦煌莫高窟第96号窟弥勒佛
程朱理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
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
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 》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理是万事万物的推动者,是第一性的;
物质(气)是第二性的。
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 卷九十四》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有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语类 卷九十四》
《大学》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处。只说格物,则只就那形而下之器上,便寻那形而上之道。——《朱子全书》卷四十六
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泠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语类》卷四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格物致知的具体做法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程颐
致知 用敬
千五百年之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若论道之常存,却又初非人能所预。只是此个,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虽千五百年被人作坏,终殄灭他不得耳。
……
盖道未尝息,而人自息之。
——《答陈同甫书》
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象山全集》 卷三十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同上卷三十六)
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且如情、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同上 卷三十五)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传习录》下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 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 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上上言宗旨。”
——王阳明《传习录·门人黄直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