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
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三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课标解读】
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历史影响。
“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三、宋明理学
(一)创立背景
(二)理学创立
(三)理学的成熟
(四)理学的发展
(五)理学的评价
三教论衡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峻挑战。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一)创立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三教图
(清)丁云鹏
课堂探究 为什么汉末以后,儒学面临困境?为摆脱困境唐、宋士大夫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1)东汉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
⑶唐末五代,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努力:
唐代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结果: 产生了理学。
资 料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资 料
韩愈在《原道》和《谏迎佛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韩 愈
根据教材内容,概括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佛学和道家的冲击。
(2)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
(4)唐、五代不重伦理纲常的历史提供了教训。
(5)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需要强化君权意识。
讨论:结合两宋政治经济形势探讨理学的兴起的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本朝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引起(不重纲常)的历史教训;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
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课外阅读)
1、宋明理学兴起的必要性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想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以后,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宋明理学兴起的可能性:
②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1)唐代韩愈和李翱的复兴儒学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3)儒学复兴运动:
①北宋士大夫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认为要巩固统治,必须复兴儒学。
【例1】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它反映了唐宋时期佛、儒、道三教的关系是 ( )
A.尖锐对立,水火不容
B.相互渗透,趋于调和
C.取长补短,融为一体
D.独立发展,自成系统
宋明理学
※ 题组三
答案:B
(二)理学的创立
1、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3、目的: 重建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维护封建制度与儒家的独尊地位。
2、 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4、 开创者:“北宋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北宋五子各自主张:
(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1.(2007·海南单科·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D
3.(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D
4.(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A
2.(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A
朱熹(1130—1200)又称“朱子”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理学体系。理论来源:二程、张载,故理学又称“程朱理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
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文集卷七读大纪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程朱理学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程颐像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理学的方法论
怎么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程朱理学
材料二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方法论:格物致知
“格”指的是“深刻地探究”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程朱理学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灭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像
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理学的社会政治观:
“存天理,灭人欲”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
主要
思想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理为万物的本原,万物有理。
格物致知。 (接触事物,获得知识)
存天理,灭人欲。
评价: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境界论:
成贤成圣。(得道)
功能论:
齐家治国平天下。(承担社会责任)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正君心
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学说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4】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
答案: A
4.(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
3.(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D
3.(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A
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C
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
(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也
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
击力,在当时引 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
材料一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学的方法论
—如何把握 “理”?
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
陆王心学的方法论
内心的反省,“致良知”
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知行合一”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陆九渊 “心即理也”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王守仁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史料印证】
陆王心学本原: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
本质:
“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
穷理: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陆九渊
本质:
“致良知”、本心是良知 良知就是理
穷理:
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王守仁
主要
思想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理为万物的本原,理在心中。
格心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存心去欲,知行合一。
境界论:
成贤成圣。
功能论:
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评价:
目的非常直接,方法非常简单。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 学”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回复固有良知。
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①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②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主观唯心主义。不合理。
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D
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D。
6.(2013·山东基能·5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心外无物
C.吾心即是宇宙
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D
1.(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D
2.(2012·浙江文综卷·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3.(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A
1.(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C
3.(2008·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D
1.(2009·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2009·广东理基·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D
A
判断以下材料各自的归属?
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理,一物焉有一理。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7.“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心学
理学
心学
理学
理学
心学
心学
《赏花》假设: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世界本原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一、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儒学越来越成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2、相同之处:
(1)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
(2)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1)理学:认为“理”是万物之根本,是世界的本源,谓“天理”,属客观唯心主义。
(2)心学:提出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即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主观唯心主义。
疑难突破
4、评价: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认识“理”)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实现“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哲学范畴:
前者属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主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学习、实践)
“致良知” (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塑造了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儒学的表现形式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2.(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宋明理学的影响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在今天……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