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4.科举制的创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 4.科举制的创立

  • 格式:  PPT
  • 大小:  3.73M    52张
  • 时间:  2016-03

免费下载《1.4科举制的创立》历史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1.4科举制的创立》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1.4科举制的创立》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1.4科举制的创立》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1.4科举制的创立》历史ppt课件
科举制的创立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人生四大喜事:
欣赏黄梅戏
我国的科举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有一种广东小吃,用猪瘦肉丸、
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
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
味鲜香厚。它叫及第粥。
影视剧作《天下无贼》
黎叔: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科举制的诞生
周朝:世官制,官员由贵族世代传袭,对象主要是大夫以上的官职。
两汉:察举制,察举的主要标准是道德行为。被举荐的人,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的高下不同,区别授予官职。乡举里选,察举制在东汉的演变,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评定士人,为吏部选拔官员提供依据。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产生之前是如何选官的?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高门权贵子弟失去了什么?
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官员和高门权贵
失去了什么?
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国家得到了什么?
科举制度的实施,给下列阶层带来什么影响?
一、科举制的诞生:
隋朝
1、原因:
2、过程:
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隋文帝:
隋炀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3、作用:
(1)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2)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的完善
考什么?
(隋唐)进士科:以策论为主,唐玄宗增加诗赋。
(唐朝)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
明法科:以律令为主。
明书科:以书法为主。
武举科:箭射、马枪、负重、言语、材貌等
分科考试
明经
明经科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
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贴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住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默写。我们现今的考试题型中有这种题目吗?
进士
唐初沿袭隋朝考试内容,只考“时务策”,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唐太宗时加考以经书或史书内容拟出的策问题;高宗时又加考《老子》及其他“杂文”题,形成“三场考试”。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由于录取率低,有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而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也还算年轻,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何谓“进士”?
进士重诗赋,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何谓“明经”?
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
实行科举制初考取的名相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孔颖达(574--648)唐朝经学家 ,隋大业(605--616)初,选为“明经”,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他们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了什么贡献?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
主要内容
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
称状元
开殿试、设武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想 一 想
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谁?
怎么考?
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均须帖经。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
类似今天填空
类似今天简答
类似今天论述
类似今天作文
墨义: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
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
诗赋: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
看图:请你描述一个读书人的经历
对后世: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生员,俗称秀才)
童试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殿试
在唐朝要想成为国家官员,要经过哪些步骤?
读书
科举考试
释褐制
任官
想一想
广州科举考试的贡院
贡院,即贡士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科举制度产生之初,并没有专用考场,省试一般在吏部南院举行。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转由礼部掌管,开始建立贡院。宋哲宗以后,礼部、各州皆建贡院。明代贡院形制已经规范化、制度化。清代沿用不变,府州县设试舍(考栅),京师及各省城则设贡院。
初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后经不断扩建,至清同治年间巳形成一座占地30余万平方米、考生号舍达20644间的中国最大科举考场。仅清代经过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者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袁枚、林则徐、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
江南贡院牌坊(南京市)
←江南贡院至公堂
在江南贡院中了举人,就需跨过栏杆,谓之“鲤鱼跳龙门”。
江南贡院号舍→
曲江国宴
登 科 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矣,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大雁塔
大雁塔 唐代进士及第后,要题名大雁塔,考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同科及第者互称“同年”。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然后在曲江亭举行宴会,称“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科举制的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科举制对于隋唐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
颜真卿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寇准
汤显祖
徐光启
纪晓岚
蔡元培
科举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他们都曾进士及第
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资料剖析
这些资料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什么事业的发展?
使社会上什么风气盛行?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二、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对隋唐:
1、日本和新罗引入中国科举制
2、世界考试制度的开始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对世界:
对后世:
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
对世界:
高丽、百济、新罗、高昌等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
在朝鲜半岛:628年,新罗就仿照唐朝建立国学,规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788年,仿照唐朝科举设“读书三品科”。同时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参加科举考试。
在日本:也仿照唐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大学、国学,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并重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
如何评价科举制?
这是孟郊写的两首诗,各写的是什么内容?从中反映出科举制对读书人有什么影响?
《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制的评价
1、进步: 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他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这部小说讽刺的是什么制度?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2.弊端: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了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门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会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
科举考试导致教书先生教条主义地传经引典,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和开发。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丧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 。
五、科举制发展的历程
建立--隋朝
完善--唐朝
鼎盛--明朝(八股取士)
衰弱和灭亡--清朝
科举制的结束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清朝末年被废除)
张之洞
袁世凯
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有怎样的想法,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建议吗?
课后思考
考考你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2、科举制被废除是在( )
A、宋朝末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清朝末年
D
D
考考你
3、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B
未曾提笔泪涟涟——
苦读寒窗几十年——
考官若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染黄泉——
想必
未必
势必
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