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上课ppt课件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实验1: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我们通过下面三个对比实验进行探亲究
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并分析原因,然后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
有大量气泡产生,大理石逐渐溶解
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控制。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碳酸和氯化钙:
CaCO3+2HCl=CaCl2+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总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2: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现象
分析
刚开始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时间后,气泡逐渐
减少 ,反应逐渐停止。
虽然该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CaCO3+H2SO4==CaSO4+H2O+CO2
但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
形成一层薄膜,使大理石与酸不能接触,反应难
以进行。
结论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实验3 :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未反应
现象
分析
结论
反应非常剧烈,短时间产生大量气泡
碳酸钠粉未的表面积很大,与盐酸接触面积大,
反应速度很快,不易控制
实验室不能用碳酸钠粉未或大理石粉未等粉未状
物质制取二氧化碳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探究选用的药品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
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产生气泡速率比较适中
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有气泡产生,会减慢,停止
反应速率慢,不易收集
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理想药品是
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石灰石
稀盐酸
CaCO3+2HCl = CaCl2+H2O+CO2↑
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取原则是:
①反应条件是否容易达到;
②产生气体的量是多少;
③收集的气体是否纯净;
④装置、操作是否简单;
⑤原料是否易得、价廉。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
固体和固体反应
固体和液体反应
液体和液体反应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
二、怎样设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的大——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的小——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问题与讨论
1、实验室常用哪两种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化学方程
式,并对比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2、分析制取装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H2O2 2H2O+O2
MnO2
2KMnO4 K2MnO4+MnO2+O2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
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所以所采用
的气体发生装置也不同
1、二氧化碳和氧气相关性质比较
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二氧化碳
氧气
(高锰酸钾)
反应物的
状态
反应条件
气体密度比空
气大或小
是否与水反应
固体的液体
反应
常温
大
能溶于水并能
与水反应
固体
加热
略大
不能
想一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否与制取氧
气的装置相同?为什么?
下列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
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以下是设计的部份装置可供参考
1、气体发生装置
A
B
C
D
E
F
G
H
I
J
K
想一想:上述装置各有什么优缺点?
2、气体收集装置
二氧化碳气体能不能用
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点拨:
1、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
讨论
2、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答:用燃着的木条接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
熄灭,证明已满。
检验方法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验满方法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
讨论并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
操作步骤
连接仪器
①
检查气密性
②
加大理石
③
加稀盐酸
④
收集气体
⑤
关于收集较纯的二氧化碳的处理
课堂练习1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有哪些
错误?为什么?请改正?
长颈漏斗没有
插入液面下
出气导管太长,
伸入了液面下
没有用向上排
空气法收集
C
课堂练习2
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
A
D E
B C
E F
B C
D
F
Ca + Cl=CaCl2+ + CO2↑
CO3
CO3
课堂小结
1)反应原理
2)装置图
3)收集方法
4)检验方法
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法
向上排空气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或向集气瓶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H
2H
H2O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