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ppt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教学目标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
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4)通过实验室制取H2 、O2、CO2装置的比较,找
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
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重点和难点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通过活动和探究,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知识再现
2Fe2O3+2C 4Fe+3CO2↑
不能,制得的气体不纯
不能,制得的气体可能不纯
不能,条件较难满足
不能,制得的气体可能不纯
不能,条件较难满足
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实验1: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我们通过下面三个对比实验进行探亲究
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并分析原因,然后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
有大量气泡产生,大理石逐渐溶解
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控制。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碳酸和氯化钙:
CaCO3+2HCl=CaCl2+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总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
固体和固体反应
固体和液体反应
液体和液体反应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
二、怎样设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的大——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的小——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1、二氧化碳和氧气相关性质比较
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二氧化碳
氧气
反应物的
状态
反应条件
气体密度比空
气大或小
是否与水反应
固体的液体
反应
常温
大
能溶于水并能
与水反应
固体
加热
略大
不能
想一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否与制取氧
气的装置相同?为什么?
问题与讨论
1、实验室常用哪两种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化学方程
式,并对比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2、分析制取装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H2O2 2H2O+O2
MnO2
2KMnO4 K2MnO4+MnO2+O2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
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所以所采用
的气体发生装置也不同
下列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
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以下是设计的部份装置可供参考
1、气体发生装置
A
B
C
D
E
F
G
H
I
J
K
想一想:上述装置各有什么优缺点?
2、气体收集装置
二氧化碳气体能不能用
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点拨: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1)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气体 是二氧化碳。
讨论
2、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答: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
熄灭,证明已满。
讨论并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
操作步骤
连接仪器
①
检查气密性
②
加大理石
③
加稀盐酸
④
收集气体
⑤
认真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自已设计探究活动报告册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注意事项:
1、固体药品应事先直接加入锥形瓶中;
2、长颈漏斗的作用是加入液体药品;
3、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伸入反应液面以下;
4、锥形瓶中的导气管不应伸入反应液面以下,应刚露出胶塞为宜;
5、伸入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口应位于集气瓶底部,而不应位于集气瓶口。
我们还可以组合出更多的制取装置
五、关于尾气的处理
实验2: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现象
分析
刚开始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时间后,气泡逐渐
减少 ,反应逐渐停止。
虽然该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CaCO3+H2SO4==CaSO4+H2O+CO2
但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
形成一层薄膜,使大理石与酸不能接触,反应难
以进行。
结论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实验3 :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未反应
现象
分析
结论
反应非常剧烈,短时间产生大量气泡
碳酸钠粉未的表面积很大,与盐酸接触面积大,
反应速度很快,不易控制
实验室不能用碳酸钠粉未或大理石粉未等粉未状
物质制取二氧化碳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问题与问讨论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2 通过前面的探究实验及上述讨论,你认为实验室应
该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答:不能。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收集的二氧
化碳不纯。
答:在实验室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
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C
课堂练习2
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
A
D E
B C
E F
B C
D
F
课堂练习3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用碱石灰和乙酸钠两种固体混合加热来制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文字中用“————”画出甲烷的物理性质
(2)在上述文字中用“-----------”画出甲烷的化学性质
(3)写出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实验室制取甲烷应该选用怎样的装置?怎样收集甲烷?
CH4+2O2===2H2O+CO2
点燃
——————————————————————————
------------------------------------------------=--------------------
--------------
答:可选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收
集甲烷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5)想一想,甲烷有什么用途?
答:可作燃料、化工原料
2、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
图 6-2-1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④________。
(2)如果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 CO2,应选用图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槽
长颈漏斗
3-9-4-8-11-7-2或3-10-8-11-7-2
CaCO3+2HCl===CaCl2+CO2↑+H2O。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反应物最好的是:
A. 碳酸钠和稀硫酸 B. 石灰石和稀硫酸
C.大理石和稀盐酸 D. 石灰石和浓盐酸
4.下列哪个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A. C+O2 CO2
B. C+2CuO 2Cu+CO2
C. CaCO3+2HCl CaCl2+H2O+CO2
D . CaCO3 CaO+CO2
点燃
高温
高温
√
√
5.下图是某同学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请说出其中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A .酒精灯 B. 锥形瓶 C. 铁架台 D. 导气管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插入液面以下
锥形瓶中的导管插入到了液面以下
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
【课堂练习】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择的最佳试剂组( )
A.大理石粉末和稀盐酸 B.碳和氧化铜
C.石灰石和稀盐酸 D.碳酸钠和稀盐酸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定不用而实验室用KMnO4制 取O2一定要用的仪器是 ( )
A.试管 B.集气瓶
C.酒精灯 D.烧杯
C
C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 )
①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②向容器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
③按要求装好仪器
④检查装置气密性
⑤收集气体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⑤
C.③④①②⑤ D.③④②①⑤
4.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
A.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D
B
5.判断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是否收满的方法是 ( )
A.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底部
B.将燃烧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部
C.向集气瓶内倒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D.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中试验
6.下列物质中,常温下不能共存的是( )
A.碳和氧气 B.石灰石和稀盐酸
C.木炭和氧化铜 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B
B
7.(1)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氨气,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是 ,选用 作为收集装置。
(2)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它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金属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发生反应制取氢气。则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
B
D
A
C或D
Ca + Cl=CaCl2+ + CO2↑
CO3
CO3
课堂小结
1)反应原理
2)装置图
3)收集方法
4)检验方法
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法
向上排空气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或向集气瓶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H
2H
H2O
作业:
1、P112 2、3、4、题
2、练习册本节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