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郑国受秦晋围攻,二者国力雄厚,兵将强锐,且强强联手,军定边圆,鸣啰击鼓,操兵练阵,气势凶猛,杀声四伏,大有一破郑国之势。敌我悬殊,形势危急,于是千钧一发之际,烛之武不计旧怨,毅然挺身而出,只身一人奔赴敌方兵营劝服。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灵敏果断,巧用“欲擒故纵”一计,动摇挑拨秦晋之关系,辩证阐述得失与利弊,引证历史,放观现实,逻辑严密,言语精炼,铿锵有力,气势如虹。不仅迫使秦伯毁盟撤兵,并与之结为盟友,一石三鸟,实为智慧至极也。
此乃本人之感想评价于烛之武也。
文行至此,大敢狂言此等驽钝已足以应付感想启示等题束矣,而课本不同于史书,评论不同于评析,感想更不同于感悟也。若提笔开口乃是烛之武勇敢果断等泛泛之谈,岂不千篇一律,大失胃口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烛之武既为英雄于四方说辞矣,吾之且评秦伯此人也。
若且涉烛之武退师之事,但谈此人行事之谋,本君大敢狂言,此公秦伯,乃一失败之君也。若各方有异议者,且莫极言攻之,闻我慢慢道来。
秦伯乃一国之主,统大河江山于气眉,率千军万马于胸腹,当有君主帝王之豪气也。夫秦军安营扎寨,将士磨刀拭剑,操兵练阵,怒发冲冠,气腾征袍,只等抛头洒血,浴血奋战,杀敌报国,血荐大秦也。士气正旺,天机逢时,当一令挥师以直取郑国也,岂容烛某小儿放肆狂言,乱我军心?人心如沙,易散难聚也。军心乱,人心散,此乃兵家之大忌矣。夫兵法有言:“凡用兵法者,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日费千金。”劳国伤财,费时乏力,且宝刀出鞘,乃以血祭也,岂有收刀回鞘,撤兵弃甲之理?
烛某高谈阔论,大言不惭,略施技俩,以事穿心。严词恶语以挑拨秦晋之关系,狂追乱打,铺天盖地,大有为秦谋事之势。料想俟其晋国攻之,定会言同类此,墙头生草,见风使舵,此等鼠目小人,何不斩首示众,以示君威?且断言,若取烛某首级送至郑国城下,必能使其军心尽失,闻风丧胆,而秦国则士气大振也,以气冲云霄攻其虚若惊燕者,即可取郑国于弹指之间矣。且此人宝刀未老,前途无量,何要放虎归山,以留后患?古语有言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若烛某重出江湖,佐郑国之复兴,以后起之军危及秦国,岂不一念差成一千古恨耶?而若然,此之为后话矣。
何谓天下?非土地焉,为人心也,得人心者,即得天下。堂堂一国之主,竟听信敌使一言之词,大为欣悦,乃断其盟约,弃其旧友,实为不仁至极也,而晋侯能以宽宏之心容之,以大局为重不计旧怨,诚为可贵也。
于此事中,秦伯足智寡谋,胸无城府,优柔寡断,目光短浅,失时机,失盟友,失仁道,失人心,实为一警训也。
而秦国却能尽灭诸侯,一匡天下,其君王之谋当不言而知之。故此论,只为主观意向罢了。
此乃我读《烛之武退秦师》之感悟也。
第二篇:
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
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