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 烛之武退秦师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4 烛之武退秦师

  • 格式:  PPT
  • 大小:  2.73M    74张
  • 时间:  2015-10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4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4页)《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4页)《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4页)《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4页)《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4页)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 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 “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 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关于《左传》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故事背景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gōng
yuè

佚之狐( )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 )之
zhì

páng

shù
我来读读
多音字

quē (阙秦)
què (宫阙)

bò (薄荷)
báo (薄片)
bó (薄弱)
1.题解:
明确: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师:军队
2.题目引出了哪些问题?
明确:①为什么退?
②如何退?
③结果怎么样?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课文讲解
以:因为 连词
于:对
状语后置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翻译: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古今义:贰(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礼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提问:郑国得罪的是晋国,为什么秦国要出兵?
明确:1.秦晋的友好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扩张争霸的野心
秦晋围郑
秦晋围郑形势图

国危矣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笔。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表转折,却
是:这(指代)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状语后置: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已:通“矣”
翻译: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公从之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
郑伯说烛之武
提问:1.烛之武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说明烛之武先委婉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又肯定了在关键时刻郑伯尚能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介,表原因
以:而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削弱
以为:把(它)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形→动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为:给
济:渡河
(晋君)许君焦、瑕
版:防御工事
所知:所+动
夫:发语词
有何厌
厌:满足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东:向东。
名→状
封:使……作疆界。
使动
肆:扩张。
阙:削减
焉:哪里
以:而
唯:希望
图:考虑
说:通“悦”
盟:结盟
戍:守卫
第三节译文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代郑国
第四节译文:
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文 章 结 构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18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迫晋退兵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概述。
【提示】(1)伏笔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 “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
(2)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汗,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推辞;后来,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是略做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讨论探究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郑伯 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我的感悟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我来测测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计划,考虑)
(使…成为疆界)
(使…得利)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词类活用
(在东边)
(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在早上;到黄昏)
名词→状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名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肆其西封
词类活用
(损害)
(扩张、延伸)
形容词→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词类活用
(使…灭亡)
(使…亏损)
(使….退却)
使动用法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通假字
(古/今)
贰于楚也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今有急而求子
微夫人之力
古今异义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多指男子/儿子)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一词多义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才)
(表修饰,不译)
(表承接,不译)
(表承接,就)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之)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来)
(表顺承,连词 来)
(把,介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能)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
兼词,于之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5.其真无马也?
6.其真不知马也?
7.安陵君其许寡人.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副词,还是
表反问语气
表推测语气
表祈使语气
一词多义
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2.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3. 能今老矣,无能为也。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如果 连词
你 代词
像 动词
知道
明智
才能 名词
能够 动词
1.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秦伯说
1 . 不辞劳苦
2. 停数日,辞去。
3.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陈说 动词
杂说 名词
通“悦”
推脱 动词
告别 动词
推辞 动词
边远的地方 名词
边境 名词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微 1 防微杜渐
2.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3.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 辍耕之垄上
2. 子犯请击之
3. 是寡人之过也
4.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细小 形容词
隐约地 形 容词
稍微 副词
没有 不 副词
到 动词
他们 代词
的 助词
结构助词 无意义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1)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

(2)A.越国以鄙远         B.蜀之鄙有二僧
( 动词,使---做疆界)
( 疆界 )

( 意动,以…为边邑 )
( 边邑 )
A.许之
B.是寡人之过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何厌之有

缒而出
朝济而设版焉

朝济而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代词,他,郑伯 )
( 助词,的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 助词,将宾语提前 )

修饰
转折或承接

于此,兼词
表反诘 哪里,怎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焉
咸与维新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以乱易整,不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贼易之,对饮,酒醉
吾其还也
①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祈使语气
亦去之
因人成事
文言文翻译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译文: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动心,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