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 烛之武退秦师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4 烛之武退秦师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小燕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 字 

1、 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 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 测 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 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 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 杨孙戍(shù)之 

D、 逢(féng)孙 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zhì)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 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 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 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 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 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 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 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烛之武退秦师自测题答案:1、C 2、A 3、“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 4、C 5、D 6、B 7、D 8、B 9、A 10、C 11、B 12、B 13、D (“田”指祭田)14、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 15、B 16、C 17、A 18、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19、略。 

[附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作者邮箱: yudianqiu29@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