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石壕吏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石壕吏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石壕吏》学案2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石壕吏》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读文要求: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自行查阅资料解决。
2. 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关键词:安史之乱   三吏、三别: 
 
二、课堂学习
导课:
关键词:唐诗  郭沫若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一)写作背景解说
指名学生解说,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指名学生解说:你认为哪些字词需注意字音或字形?
 
 
(三)   泛读课文,读通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要点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或内容?
 
 
(四)研读课文,读出感悟。
问题预设:
1. 诗中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2. 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
4.表明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5. 老妇的致词是一气呵成,跟差役没有关系,对吗?请同学们补充差役的语言(补白)。
 
 
6.老妇的致词从内容上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出层意。
 
 
(五)细读课文,读出人物及其情感特征。
要点提示:抓住人物在其所处事件中表现出的情感。
老妪:
差役:
 
(六)精读课文,读出文章主题。
要点提示:抓住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来概括。
 
 
 
(七)创新阅读
    整篇文章是作者以旁观者的口吻来叙述的,请你以下列人物的口吻进行解说,要求能体现人物在特定事件中的行为及心理特征。
1.老妪
2.老翁
3.儿媳
4.差役
(八)学后评点: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用一句话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九)小结
托尔斯泰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文中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了,足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请同学们也拟一则标语,表达你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心声: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补充材料
《石壕吏》课本剧
时间——暮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官司吏甲,官吏乙,老妇,老翁,儿媳,孙子  
背景——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人人自危  
场景——一破旧房子。
  (《江河水》音乐起秋,暮。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不远处,立着一个刻有“石壕村”三个大字的木牌。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房了外空无一人,只是屋子里透出些许昏暗的亮光。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
话外音:公元758年,安史之乱中,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又一个深秋的晚上,在石壕村的一所破旧小屋中,一对老夫妇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苦地说些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宁静……)
【老妇人】:(手拿信,哽咽地)老伴,大儿子来信了,莫不是……
【老翁】:(强作镇定)别,别瞎想。让我看看。(拿过信)
【老翁】:(读信哭)      ……儿子,儿子……(几欲昏倒,信纸飘落)
【老妇人】(手颤巍巍地看信,眼神呆直):老天爷啊,你为什么不给我们留条后路哪?(老翁,老妇抱头痛苦哭作一团)
(里屋正在带孩子的媳妇听见了老人的哭声,连忙出来。)
【媳妇】爸,妈,怎么了?(忽然想起什么,浑身一震)是不是(停顿),他来信了?
【老翁】(把信藏在身后,努力使语气平静,但还是极不自然)不,不是,我们没哈,你,你去带孩子吧。
【媳妇】(越发坚定的语气)爸,妈,你们就不要在瞒我了,是不是我丈夫出事了,是不是呀!快告诉我!
【老妇人】(匆匆拭干泪)没有,真的没有,别担心了,说不定过两个月他们兄弟三人就回来了。
【老妇人】(扶着媳妇上前,强忍眼泪,给媳妇理头发理衣服,带着笑)孩子,他们三个很快就会回来了。到那时,妈妈给你制两件好一点的衣服,让你好好歇两天,不能让你再干家里的重活了。(媳妇和老妇人抱头痛哭)
【媳妇】(将信将疑)妈,如果真的有什么,你们不要瞒着我呀!
(里屋衣着褴褛的孩子歪歪扭扭的跑了出来,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孙子】妈妈,我饿了,什么时候才吃饭呀?
【孙子】奶奶,爷爷,我饿了我饿了。(抱着爷爷奶奶哭)
【媳妇】(媳妇在储物柜中翻箱捣柜一翻,终于从柜底找到半个饼子捧在手上)孩子,家里就只有这一个饼子了,爷爷奶奶都两天没有吃饭了。妈妈实在不能给你吃啊!
【老妇人】(一顿足,冲上前,和媳妇争抢那块饼)
(孙子抢过狼吞虎咽)
(正在此时官吏甲、乙登场。气势汹汹,手持一米长的木棍。)
【官吏甲】(蛮横地):屋里的人都通通给我出来,否则别怪大爷我不客气。
【老妇人】(惊慌):哎,就来了。(两位官吏撑着木棍站着。)
【老翁】(小声地,有些紧张):天呀,他们怎么又来了!
【老妇人】:老头子,快跑吧,不跑就来不及了,等他们走后,你再回来。(“砰砰砰”。官吏们等不及了,把破旧的大门擂得山响)。
【官吏乙】(生气地):你们怎么还不出来,这大冷天的,想冻死我们呀。
【媳妇】(着急地):来不急了,爸爸,你赶快走吧。
【老翁】(有些不放心,一家人撕扯起来)
【老妇人】:哭出声来,你再不走,这个家就完了!
【媳妇】妈——(困惑不解的神情)
【老翁】(痛苦地):老天哪!
(老妇人和媳妇把老翁推出后门)
(老翁慌忙地从后墙翻走,人已远去了,老妇人、媳妇还朝着他的背影远远眺望。音乐渐弱)
【官吏甲、官吏乙】妈的,屋里的人磨蹭什么?快开门!(甲一脚踹开了门。)
(媳妇带儿下去,老妇人来到大门前,理了理衣服。把门打开。)
【老妇人】(悲凄地):二位大爷,请问有什么事?
【官吏甲】(没好气地):老婆子,你们找死哪!
【官吏乙】(凶巴巴地,抖出文书):奉李光弼大人之命,我们是来征兵的,快叫你家里男人出来!
【老妇人】(平静地):我家早已没男人了。
【官吏甲】(毫不相信地)那你的丈夫、儿子哪去啦?
【老妇人】:(泪眼婆娑)我哪里还有儿子……(边说边用衣服擦试眼泪,还不时回头望望,害怕儿媳听见)才刚接到三儿子才托人稍信来,说他的俩个兄弟都才在战场上送了命。(嚎啕大哭)活着的那个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的去了!(老妇人发抖的手拿出信,说到这里早已泣不成声,一脸痛苦的表情。)
(媳妇在里屋听见,几欲晕倒,抱着孩子强忍住哭)
【官吏乙】(口气稍软):那你丈夫呢?他去哪了?
【老妇人】(仍表现出痛苦的样子):哦,你说他,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官吏甲】:那你家还有什么人。
【老妇人】:回老爷的话,现在家里再也没有一个人。(这时,从屋里又传来几声孩子的啼哭声)
(差吏冲到里屋揪出媳妇和孙子,一家人哭成一团)
【官吏乙】:(一把扯掉信)死老婆,你好大的胆子,给我如实招来。
【老妇人】(胆怯地):小的不敢,家里确实没有什么人了,只有个小孙女儿和我的媳妇儿。因为有了这个小孙子,我媳妇儿才没有离去。可是,她连进出门都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呀!
【官吏甲】:我可不管,但上面规定了,每家抽一丁,必须交人!
【老妇人】:大爷,你就饶过我们吧!
【官吏甲】:少说费话,每家必须出人!
【老妇人】(痛苦地三个人跪下):大爷不放过我们,那就只有我老婆子随你们去了!
(音乐《江河水》起)
【官吏乙】啊,就你,你这老太婆子能干什么?有什么用,死了都没人要。
【老妇人】(有些央求):虽然我已经大把年纪了,也没啥力气,但到河阳去当一名伙头军还是可以的,兴许到了那里还能为将士们做做饭、洗洗衣服。
(两官吏走到一旁窃窃私语起来,不一会儿,两人回来了。)
(媳妇孙子阻止老人去,三人哭成一团)
【官吏乙】:好,那你就随我们回去交差吧!
【媳妇】婆婆,你不能去哪,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哪!
【老妇人】(强作平静)孩子,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你要把孙女儿带好啊!(说罢,将头扭到一边,掩面哭泣)
【媳妇】(焦急地,略带哭腔):婆婆,您这么大年纪,再去前线,这怎么可以呢?
【官吏】:(一脚踢媳妇)走走走,啰嗦什么?
(老妇人 欲开口,两上官吏急不可待将老妇往后拖)
【官吏甲】快走,哪来那么多废话!
【媳妇】(撕心裂肺地,摔倒在地上)婆婆!婆婆!
【老妇人】(被拖走)(泣不成声)媳妇,照顾好孙儿哪。
(两官吏将老妇人拖走至远处,媳妇在追老妇时摔到在地,眼看追不上了,便在地上爬着追。孙儿抱着母亲嚎啕大哭。)
(老翁跌跌撞撞地从屋外冲进来,要去追老妇人。媳妇和孙子去拦,一家人摔倒在地上。音乐渐小,灯光渐暗)
画面定格,媳妇哭声渐小,音乐大起《江河水》。
 
话外音:后来,著名诗人杜甫以这个真实的故事为题材写成了著名《石壕吏》。一千多年过去了,石壕村一家人的哭声依旧在天地之间回荡,控诉着战争的残酷,表达着劳动人民向往和平幸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