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诗史”的特点。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古代诗歌的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百姓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认识吏治的关键性作用。
通过上阶段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有所提高,第一课时已学过前两首诗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首诗应该没问题。
1、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
2、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一)导语设计 (3分钟)
1、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誉其诗“诗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正字音)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死者长已矣 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 如闻泣幽咽
2,范读。
(1)这首五言叙事诗的中心事件可用文中一句诗来概括,你知道吗?
(2)诗文中自始至终弥漫着浓浓的情感,请你试着按摩揣摩。
3.朗读
1.自主质疑,探究学习。积累一字、一词、一句。
老师的积累:
戍——戊、戌(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
一何——多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苟且偷生
2.试着理一理诗文中有着深沉表达作用的词语。
一组动词:
一组副词:
一组形容词:
3,读出同情。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读出愤怒。
在杜甫的叙事中,凸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试着揣摩一下这二者的形象特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读出无奈。
仔细体会老妇的陈词的过程,体察百姓之苦 。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读出三层无奈的苦楚。
这些词语能表达情感、展现人物、还能细数安史之乱中人们的苦楚,有着极深沉的表达作用。
1.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的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我却有一个疑惑,文中鲜少描写石壕吏,却为之起名为《石壕吏》。请你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完成微文品评“杜甫是这样写石壕吏的”
示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 、“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小结,其实这首诗还有很多地方值得鉴赏的地方,语言的简省来源于“尺水兴波”的艺术构思。
藏答于问、明暗结合
语中有人、事中有理 字字情深、言简意深、
3.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故,请我们以悲沉的语调,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注意“一何”“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独”的语音、语调的处理。
1.改写《石壕吏》为一篇记叙文。
2.背诵《石壕吏》
3.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赞曰:少陵野老真性情,妙笔书尽安史乱。
有吏捉人在夜半,老翁逾走老妇看 。
致辞娓娓辛酸泪, 貌似绵绵却不然。
《石壕吏》中少小吏,元是构思巧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