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  芦花荡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2  芦花荡

  • 格式:  PPT
  • 大小:  3.47M    38张
  • 时间:  2016-02

《芦花荡》ppt课件(38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芦花荡》ppt课件(38页)《芦花荡》ppt课件(38页)《芦花荡》ppt课件(38页)
芦花荡
孙犁

制作人: 王小二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
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鹅绒绒的芦花,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掀起层层絮潮,引来队队鹭鸶,双双野鸭。于是整个芦苇海中,充满了生气,撞击出诗的韵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
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 派代表作家。
作家简介:
读准字音
竹篙 疟子 疟疾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gāo
yào
jìn
cuān

sà sà

huáng

qiú
趴下
扒手


竹篙
蒿草
ɡāo
hāo
浸透
侵略
jìn
qīn
荷花淀
绽开
diàn
zhàn
nüè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
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
提防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
情节
环境
文体常识积累卡片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刻画人物的方法:
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听朗读 思考问题
1、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梗概
2、文中有哪些人物?
3、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4、用横线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环境描写
例子:
1、第1段
2、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3、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6、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故事情节
情节结构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
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
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情节结构
1、(9~19) 开端
——护送
2、(20~54)发展
——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
——复仇
主要人物: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
老头子
人物形象: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第3、4段)
(第55、57、61段等)
(第21段等)
(第47段)
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探讨: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具体表现:
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第19段“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信:
过于自尊:
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过于自尊和自信、有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具体性格特征:
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 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走进芦花荡:
1、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
一个
一对
一群
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可爱勇敢的英雄
可恶愚蠢的
人物
老头
姐妹
鬼子兵
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一次
一场
的护送
的复仇
惊心动魄的
酣畅淋漓




整体感知
环境
险恶。(诗情画意)
人物
老头子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
眼光尖利明亮。
情节
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课堂作业:
品位语言
请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用下面句式说话:
我觉得 写得好,
因为 。
提示:可从本句话作用、修辞手法等角度来回答。
小组讨论: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文章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情感分析:
一份深沉的爱国情:
对乡土、对同胞、
对革命队伍充满
热 爱
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对侵略者的无比
仇 恨
小说主题:
表现了中国人民是英雄机智、不可征服的
老英雄
少年姐妹
抗日队伍
芦花荡
全民动员
草木皆兵
小 测 试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课外延伸
1、小说中,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2、结合课后练习三,仿写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