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  芦花荡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2  芦花荡

  • 格式:  PPT
  • 大小:  1.8M    59张
  • 时间:  2016-02

《芦花荡》ppt课件(59页)2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芦花荡》ppt课件(59页)2《芦花荡》ppt课件(59页)2《芦花荡》ppt课件(59页)2《芦花荡》ppt课件(59页)2
芦花荡
孙犁

制作人: 王 勋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鹅绒绒的芦花,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掀起层层絮潮,引来队队鹭鸶,双双野鸭。于是整个芦苇海中,充满了生气,撞击出诗的韵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的安新县。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处于冀中平原的腹地。
    白洋淀有143个淀泊,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淀淀相通,沟濠相连,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淀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春季,水域清澈,烟波浩淼,芦苇翠绿,一片勃勃生机; 夏季,莲菱蒲苇 随风摇曳,满淀荷花盛开,湖内白帆点点,使人暑意顿消------
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支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
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孙犁
孙犁在白洋淀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部短篇小说。
作者简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背景
读准字音
竹篙 疟子 疟疾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gāo
yào
jìn
cuān

sà sà

huáng

qiú
趴下
扒手


竹篙
蒿草
ɡāo
hāo
浸透
侵略
jìn
qīn
荷花淀
绽开
diàn
zhàn
nüè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
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
提防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
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
尾声。
小说的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听朗读 思考问题
1、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梗概
2、文中有哪些人物?
3、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4、用横线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例子:
1、第1段
2、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3、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6、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结构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
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本情况(生
活环境、外貌、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
情节结构
1、(9~19) 开端
——护送
2、(20~54)发展
——受伤
3、(55~63)高潮和结局
——复仇
人 物 形 象
有哪些描写方式?
外 貌 描 写
语 言 描 写
动 作 描 写
心 理 描 写
神 态 描 写
外 貌 描 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眼睛却特别明亮。
作用: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语 言 描 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一切保险。
表现了老人自信的性格特点。
语 言 描 写
护送:
“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
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不能,“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语 言 描 写
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表现了老头子自信的性格特点。
语 言 描 写
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头子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语 言 描 写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特征?
爱憎分明
语 言 描 写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你们看吧”上。
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特征?
自尊
语 言 描 写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么不能?”是一个什么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学习与探究
一、人物性格的探究。
1、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幻灯片 42
2、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其言行?幻灯片 41
点出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非常强;另一方面,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
1.过于自信:
如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人物形象分析
2.过于自尊:
如 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与探究
二、人物描写的艺术探究: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色彩
1、年近六十,老当益壮,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封锁线,保证部队的供给和战斗力。
2、手无寸铁,只一人就把十几个鬼子打得落花流水。
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以女
孩的怀疑来反衬;叙述过程中
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具体性格特征:(英雄性格)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
有老当益壮的气概;
自尊自信,固执任性; 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归纳
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老头子
一个矍铄干练的老头子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
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
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
品析语言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的----小船又飘回来----
写出了小船的轻快,也写出老头子在敌人严密封锁下神出鬼没。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粉碎敌人封锁的愉快心情,歌声是对敌人的沉痛的打击,也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对家乡的眷恋,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胜利的渴望。
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渲染宁静的氛围。
一轮红日当天---白绸一样的水鸟躲开鬼子往北去---
反衬敌人的残暴。
水却是镜子一样的平,蓝天一般清---
写水的清澈。白洋淀的自然环境优美。
“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散。”
景物:
质疑
关于芦花的描写,是否偏离了战斗情景?说说你的理由?
没有偏离。用美丽的芦花迎风飘撒就像一面胜利的旗帜,烘托老人报仇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
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心思想:
精彩片段赏析——(复仇)
(1)”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这句中的”又“字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老头子对鬼子的活动规律了如指掌。
(2)老头子在船上开始是”有一篙没一篙的撑着船,剥着莲蓬“,后来”张皇失措“,这一系列动作有什么用意?
引诱敌人进入圈套。
(3)从这一节里看,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言出果行,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研析课后习题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拓展延伸
说说你所知道的抗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