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3* 羚羊木雕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3* 羚羊木雕

  • 格式:  DOC
  • 大小:  75K    11张
  • 时间:  2016-02

《羚羊木雕》导学案(三课时)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3、羚羊木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3.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重点 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犄角( ) 寒颤( ) 树杈( ) 羚羊( )怦怦( ) 恶心( ) 脸颊( ) 挨揍( ) 着落( ) 攥着( ) 咽喉( ) 逮捕(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 )
塞 颤 逮 藏
( ) ( ) ( ) ( )
3、在下列句子中的“口”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爸爸)慢慢地对我说口“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
B、“不!”我哭着喊了起来口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口“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
4、根据提示,在各句中的“说”字前填上恰当的词。
坚定 小声 递到我手上 满不在乎 塞到我的手里 坚强
A、“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 )说。
B、她把小刀( )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C、“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 )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导入新课:
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 。 ----(罗马)西塞罗
知识链接: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____、____、和____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在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方法。如在爸爸妈妈逼迫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严谨,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们纯真的感情的行为。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 读课文。
2.概述课文内容。抽生复述。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空格处完成下列情节概括:
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 ) →爸爸 ( )→插叙回忆( )→我( )  
 合作探究: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            )。 
  经过:要收回木雕(原因是:               )。 
  结局:收回木雕( )。
练习反馈:
1.仿写
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组分角色读课文。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读课文。
2.品味语言,了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3.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难点
重点:分角色读课文,要注意感情,读出语气。
难点: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犄(  )角  怦(  ) 藏(  )刀  脸颊(  ) 攥(  )着
2. 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3. 读课文,完成下表。

内容

时间

事情

叙述顺序或方法

线索

1
开头
今天



 



今天




2
上星期




3
昨天




4

今天





结尾
今天
小结
反问句



 
 
 
 
 
 

自主学习:
1.分角色读课文。
2.朗读评价,特别注意是否读好语气、语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开篇用“突然”一词,使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显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母女对话神态的对比,着力渲染对话的气氛,表明妈妈为一件工艺品伤害了孩子的心。         妈妈                       孩子     突然间(惊慌)             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惊吓)小声地说     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十分严厉(严厉)           声音有些发抖(害怕)     坚定(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反抗)     对话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3)爸爸的语气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爸爸的态度虽与妈妈不同,在实质相同,不同语言描写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妈妈严厉,爸爸深沉、冷酷。     (4)“我”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为什么要抹眼泪?一是心疼裤子,二是回家挨说。可见“我”的自尊心强,也可见妈妈的严厉。     (5)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说明万芳有同情心,急朋友之所急。万芳的话多自信,对绝望的我伸出救援之手,表现万芳的“仗义”性格。她对她妈妈的惩罚满不在乎的话,更表现万芳为朋友受过的仗义性格。     (6)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小朋友之间的纯洁的友情如春天美丽的花朵,鲜艳迷人。     (7)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到“从兜里掏出——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这一段是插叙,说明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我”把羚羊送给她是对友谊的表示。     (8)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为什么欲说而不语?这里透露奶奶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矛盾发展到高潮,奶奶不说也得说了,虽然她的话并不能扭转乾坤。用奶奶的话批评了爸爸妈妈重财轻义的行为。     (9)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找万芳,在路上和到万芳家时的心情是多么悲伤、多么无奈,神情是多么尴尬。     (10)万芳对我的问候多么关切,听到我说把羚羊还我时,又是多么吃惊,她责备我的话说得又是多么的婉转。     (11)万芳妈妈的话也表现了对女儿的严厉,表现了她泼辣的性格。     (12)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这种担心正见得“我”对友谊的珍惜,表现了“我”的绝望。     (13)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寒颤,这里用景物冷冷的月光衬托人物哀伤的心情。     (14)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们还是好朋友……”万芳一定知道了我的难过,她还是那么活泼开朗,还是那么仗义疏财。万芳的突然不见与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     (15)结尾末两段用神态、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间友谊花朵的摧残,对孩子纯洁心理的伤害。它给读者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是       的人”来回答。
a.妈妈是一个                                   的人。
b.爸爸是一个                                  的人。
c.万芳妈是一个                                 的人。
d.奶奶是一个                                   的人。
e.万芳是一个                                   的人。
f.“我”是一个                                 的人。
2.你觉得万芳在得知“我”要索回羚羊木雕后的心理变化应该是怎样的?请概括回答。
惊讶→              →              →                       
练习反馈:
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找一找,用一种符号标示出来,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叠词“表现了xx(谁) 怎么样。”
怦怦:表现了                                    。
紧紧:表现了                                    。
静静:表现了                                     。   
愉愉:表现了                                      。 
嘿嘿:表现了                                      。   
 慢慢:表现了                               。 
呆呆:表现了                                   。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重点 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难点: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为辩论准备材料。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角色朗渎了课文,通过朗读、评价,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发生了这类矛盾,你该如何处理,你一定有许多想法。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质疑、讨论和辩论,深入探讨课文,统一我们的思想。 自主学习:
确定辩论议题:     (1)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2)友谊和钱财孰重孰轻,应怎样正确对待?     (3)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会怎么处理?     (4)父母有了错误缺点时,孩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合作探究:
1.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8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我”也是有欠缺的(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
A 要学会思考,有主见.
B 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
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 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也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 “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倾向“我”,孩子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2.按学生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3.就辩论中双方的观点、理由、态度、方法进行点评。
4. 本文多处用到对话描写,请同学们分析归纳文中表示“说”的语言形式及其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1)采用常用词“说”的普通格式的。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词。如:“您已经给我了。”“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的“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5. 再读对话,揣摩神态动作描写,试就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第一组:刻画妈妈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去掉加点词“突然”,可以吗?)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第二组:写“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学生体味、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组(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
第二组(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被逼无奈,“我”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 第四课时 6.思考:通过写妈妈的逼迫、追查,表现了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的“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妈妈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7.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妈妈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的个性是什么?
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妈妈严厉,爸爸冷酷。
8.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练习反馈:
根据课文提炼信息做答。
1、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选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 变化,由
而变成 。
2、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词语 ,其作用是 。
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件事主要怪我,但万芳也有责任。
B、因为爸爸妈妈以前没有给我讲清楚羚羊木雕的贵重,所以这是他们的责任。
C、我反悔应该怪我,但是父母只知羚羊贵重,不知情义无价,逼我这样做,所以更应该怪父母。
D、这件事主要怪万芳,但我也有责任。
4、课内语段精读,回答问题。
从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1)从记叙的顺序看,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属于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2)“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一句中的“跳”能否改为“站”,为什么?
(3)从以上片断中,你觉得万芳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觉得“我”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将木雕送给万芳对不对,请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