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格式:  PPT
  • 大小:  1.86M    27张
  • 时间:  2015-1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课件(27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课件(27页)《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课件(27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授课人:郑州市第一0一中学
井源源
走近梁任公
广东新会梁氏故居
任公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1895年与康一起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1912年回国。
梁氏饮冰室故居
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
任公书法
任公书法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任公和家人
梁任公北京故居
任公与清华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论》是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第一支兴奋剂。
他力主变法却踏上流亡之路,推行共和体制却步履维艰。他指挥讨袁护国却遇到重重阻拦,他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干将却最终分道扬镳......
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
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
1929年,任公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
学习目标:
1.借助圈点批注品味任公的性格特点。
2.通过品读文章,归纳出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
我心中的任公形象
我心中的任公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旁批:

从身材、容貌、衣着、风度、神情刻画出任公先生的肖像和气质,表现他沉着稳重、神采飞扬的个性。
---庞晓
原文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精彩语丝
腹有诗书气自华!
——袁梦
先生风度翩翩,令人瞩目!
——王靖皓
先生充满活力,神采奕奕!
——张瑞鑫
旁批:
1. 我看到了一位调皮、狡黠的学者。


2 .语言描写幽默风趣,动作描写生动传神。“一翻”和“点头” 体现出他的自信、幽默风趣。
原文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旁批:
1.运用“表演”一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任公演讲的热情。从而侧面表现出任公对文学的热爱。
——阎鑫鑫

2.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可见梁对自己的演讲很认真且付诸于真挚的感情,极具感染力。表情、动作丰富,把演讲变成表演,酣畅淋漓自由洒脱。
——段经经
原文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旁批:

我认为本文最重要的就是第八段。梁任公先生的精神乃是用情至深,忘我忘他。他演讲不是在“说”而是在“演”。他情不自禁的用行为表达内心的情感。刚看到时会觉得夸张,但慢慢内心就会产生涟漪,达到共鸣。明白他的心境才会懂得他内心深处最真切的表达。
——王炳文
原文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小组讨论:
结合先生的演讲内容和发给大家的补充材料进行合作探究:从这些内容中你又看到了任公的什么性格特点?
精彩感悟
用情至深,手舞足蹈。
——谢芳园
他让自己的心沉醉在自己的演讲里。
——张瑞鑫
先生真乃性情中人。
——申应卓
他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赵雅静
原文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旁批:

率真执著,心中总有炽热丰富之情感。
忧时伤世,胸中总怀强国新民之梦想。
作业:
好的文章善于写细节,并能表现出美来。请以你身边的同学或老师为描写对象,隐去姓名抓住人物主要特点,以《他(她)》为题写一个片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