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雨说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3.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1.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3.明确体裁,理解是个副标题的作用。(幻灯片展示)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点明了”说”的对象:中国儿童;概括了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望和祝愿,符合孩子的心理.
1.识记字词(出示幻灯片)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全班同学齐读字词,加强记忆。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幻灯片,明确听读要求)
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3.诵读入境,整体感知(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
(2)运用以上方法再次朗读诗歌 ,并体会诗中的“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填空:在诗中,雨是 的使者,也是 的使者,它给孩子带来 ,给世界带来 。
4.问题探究,研读第一、五小节
(1)为什么雨是春天的使者?
雨探访四月的大地,给万物带来生机,
所以雨是春天的使者。
(2)为什么雨是爱的使者?
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第2、3、4节)
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的笑。(第7、8节)快乐幸福、乐观向上
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第9节)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根据是个情感变化,以恰当的语气配乐朗诵。
要求:
第一节读得急切,表达对雨之企盼;
第二节读得轻柔,以示对雨之关爱;
第五节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
第八节读出高昂,把感情推向高潮。
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6. 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配乐朗诵诗歌
要求:试着读出春雨的美好形象,其他同学揣摩诗人想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写于1979年(本文落款时间),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诗人虽然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热情关注着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本文副标题)。所以诗中的雨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真诚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乐观、积极的对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幸福成长。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所以,诗中的“笑”其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勇敢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的精神。教孩子们勇敢的笑,就是诗人希望孩子们能用这种精神态度去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这也是诗人为什么要以“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作为副标题的原因。
3.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明确: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辞。
2.运用拟人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拟人手法的好处: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1.仿照课文的拟人手法,写一节小诗《 说》。
2.班内交流,全班评述。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要像诗人那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捕捉自然界细腻生动的一刹那,引发自己艺术的感悟。
课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