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美”读成诵——感受音韵、意境美。
2、品味欣赏——感受内涵、手法美。
3、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学会创造美。
美哉,美文!《记承天寺夜游》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她记叙凝练含蓄,韵味无穷:寥寥数语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记叙的要素聚集其中,简约而不简单,可谓跌宕起伏,句句韵味无穷,字字翻江倒海。
她描写信手得来,如诗如画:一个比喻“月色如水”,就这么信笔拈来,化腐朽为神奇。一句揭谜“盖竹柏影也” ,就让你意乱情迷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跃然而出,冷月清光被描摹到了极致,诗画合一,慧心独具。
她抒情不着痕迹,遐思悠长:苏轼创作这篇千古名作时,过着流放似的生活,境遇困苦无比,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然而文中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两个反问句,一个“闲人”,乐观豁达、博大胸襟的苏轼立马跃然纸上。
这样的美文,对于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化精髓,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思想情操,堪称难得的精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八年级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于字词的理解已不成问题,所以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以学生自学、小组检测、全班竞赛的形式就可顺利解决。但班级学生对文本思考能力较弱,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尤其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还需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因此把教学重点定位在“美”读成诵与品味欣赏。
1、挖掘课文中的美点(意境美—-语言美---描写美——手法美---情感美),引导学生走进古典精髓,提高审美情趣。
2、将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的进行“内引”、“对比”、“外联”,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又拓展知识面,实现“大语文”教学。
目标1(“美”读成诵——感受音韵、意境美)是贯穿课堂的活动,是教学重点; 目标 2(品味欣赏——感受内涵、手法美)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又是学生能力较弱的,理解分析不易到位,因此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既要创新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三环一式”(指:课前预习、展示交流、当堂检测、小组合作学习),又要符合语文科应有浓浓的语文味(听说读写味)。因此,本节课创意在于把的“三环”体现在“读”、在“说”、在“写”之上,还语文原来的美。创造性地运用“检测反馈”环节,把它创新运用在课前的预习检测上,运用在课后的背诵检测上,甚至可运用在课中,视内容灵活使用。
2、小组合作学习(“一式”)应服务学习内容。本节课创造性地实践“检测式的合作学习”、“朗读式的合作学习”、“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互背式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实效、高效。
3、展示要有激情,要互动。课堂实施的小组“捆绑竞赛,即时亮分”的做法,在于共享互动,促学生激情展示,促生命狂欢
(一)播放《乌台诗案》视屏,了解背景,导出课题。
【设计意图】把单调的背景资料介绍,化为直观、生动的动漫视频展现。
1、组内检测式的合作学习。2、组间测试竞赛。
课内字词句检测采用必答题(确保人人过关);课外对比的课内字词句采用抢答题(通过对比,拓展知识,巩固字词)。
预计掌握不好的(课内需重点教的):词(“户”、“步”、“但”)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课外相同对比的内容:“户”(“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盖”(1、盖捡桃核修狭者为。2、盖以诱敌。)等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先学的习惯,同时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学生的先学必须有明确的先学目标与任务的驱动,还得有结果的检测,学生才能主动去完成。组间的合作与竞赛,目的在于形成小组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激发课堂参与激情。课内与课外相同对比,加深记忆,拓展知识。
(一)导出目标,读法指导:
由介绍两轴画引出本节课目标(1、“美”读成诵——感受音韵、意境美。 2、品味欣赏——感受内涵、手法美。)
学法指导:
1、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谓要分开)。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舒缓点、慢点、平和点)
3、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拉长音)。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读出一点夜游的喜悦、闲适。(语气中)。如: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美”读——读出音韵、意境美,整体感知课文。
1、自主读(个人读),感知课文。
2、合作读(小组读),走进课文。
3、展示读(全班分角色朗读——男叙事女写景合抒情议论),体验课文。
预设与矫正:▲可能停顿不当。(教师示范: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可能没有文言的味道。(强调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可能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
▲可能不能读出快乐味。(强调表现快乐:欣然、相与、亦未寝。)
(三)品读——读出手法、内涵美,欣赏探究课文。
探究一:通过对比欣赏描写美,探究“寓情于景”写法。
文中描写的景色句子是哪?与“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对比,你发现描写景色要注意什么?
教师预设:
1、以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形象生动的写出月亮的皎洁、清澈、透明、优美。融入了自己赏月的欣喜
2、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寄寓自己轻松喜悦的心情。
3、探究发现:1、要突出景色特点,描写可用比喻修饰手法,形象生动;2、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探究二:通过品味词句,欣赏语言美、情感美。
1、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感受了音韵美、意境美、描写美,手法美之外,还有更多美点,美不胜收。请用你发现的眼睛,去寻找:语言(字词)美;情感美。
提示:
(1)作者在被贬连遭厄运情况下,面对眼前美景,抒发什么感叹?(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品味情感)。
(2)苏轼面对自己的处境,是伤感流泪?(从文中找出词句来说说)
2、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小组一人主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给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热情。)
3、探究式的小结(针对刚才同学的展示内容,用拼图的形式,逐步形成一个笑脸图。赞美苏轼的品格。总结一下本文的内涵及美点所在。)
教师预设:
▲品读点睛之笔,读出情感 :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一声“闲人”,饱含了作者多少辛酸、悲凉。)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哈哈哈---(一声“闲人”,饱含了作者多少豁达、乐观。)
▲品味字词美 :
1、“寻”看出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2、“亦”写出作者与与张怀民心有灵犀。
3、“步”字看出作者漫步的悠闲之情 4、“相与”写出闲适逸致之情。
▲板书设计(采用拼图的形式——详见课件)
▲总结预设:
美哉!苏轼!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再激愤的心境……你没有悲伤,你没有抱怨,你更没有一蹶不振……你从容笃定,你旷达乐观,你是人格美的化身!
美哉!美文!美在意境宁静;美在内涵丰富;美在描写生动;美在情感微妙。……美文!神品!当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给自己以—发现美鉴赏美的眼睛!给自己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朗读式的合作展示,要有学法指导。读法指导,让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感受意境美。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主动获取知识、对知识掌握更深刻,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学得生动,人人收获成功,同时感受文本的手法美、语言美、描写美、情感美。
1、迁移运用——创造美的训练:当自己不如意时,或考试失利、或朋友隔阂、或老师批评、或长辈误解,面对大海或月亮,运用所探究的“寓情于景”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外联拓展——课外积累:美的文化积淀(背背古人咏月的佳句)。
例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设计意图】创造美的训练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落实“写”的能力训练。外联拓展旨在使课堂的学习终点成为课外学习的起点。
完美的支撑 尽美的启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福建省东山县西埔初级中学 许振辉
美哉,美文!对于《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古典文化精髓,我追求的境界就是:美文、美教、美的熏陶。上完展示课后,我感觉是完美地达到了所追求的境界。给与会的领导、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一致的好评,都觉得是一节精美的新课模展示课。能够完美地达到这个理想的境界,我觉得有背后的三个支撑:预习习惯的支撑;合作习惯的支撑;展示习惯的支撑。七年级入学伊始,我就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这节课,学生在“先学”环节做得十分的充足,这应该说得益于平时的预习任务检测,平时学生互学的习惯养成。这两者从师教徒、从兵教兵角度起到督促作用。预习、合作、展示习惯的养成,得益于小组“捆绑竞赛,即时亮分”的做法。一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捆绑竞赛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乐于合作,激情展示。今天这节课呈现的场景,只是平时景象的再现而已。
此节课的成功,也给今后的课模实践如何尽善尽美,带来了一些启示:
1、课模在于理念的应用。模式理念的应用才可以展示教师的个性魅力,展现个性化的教学,并非某些老师所谓的“模式化、丧失个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教材,如何灵活运用“三环一式”。僵化的生搬硬套当然失去个性美。
2、课模成功实施基础在于学生习惯养成。预习的习惯、合作的习惯、展示的习惯都要在平时训练,并有任务式的检查督促,促其养成。学生能呈现生命狂欢,爱课堂,并常态化。关键教师要善于应用激励手段,我探索的“捆绑竞赛,即时亮分”做法,经实践证明可行、效果好,我将坚定不移的施行。
3、“三环一式”要符合学科特点。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科特点,去探索学科化的操作。例如本节课把“三环”体现在“读”、在“说”、在“写”之上,还语文原来的美;把“一式”紧扣语文特点,创造性地实践“检测式的合作学习”、“朗读式的合作学习”、“探究式的合作学习”。
4、“以学定教”教师要预设、生成要充分。本节课也有点小小的瑕疵,那就是在“以学定教”的处理上,我仅注意到课前预设的内容,课中学生没提到的,我没能去提示、补充,如本文两个反问句是理解作者情感的重心句。这个知识点,学生忽略了,我也忽略了。今后,要善于关注课堂学生的发言点,及时提示、补充。
5、教师要善于处理细节美。教师要注意细节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背诵的,老师也应该展现。这样对学生就更有感染力!语文教学,要常教常新,今后重上这篇课文,我将尝试把“美读成诵”环节与“品味欣赏”环节融为一体,交错进行螺旋上升,即在讲究字词的读法中去品味理解,在品味理解中去更美地朗读。这样也许语文味更浓,情感魅力更强!
问渠那得清如许
——“优课”的探究与思考
福建省东山县西埔初级中学 许振辉
树因叶的摇曳而蓬勃美丽;天空因云的点缀而绚丽多姿;课堂因生命的灵动而精彩纷呈。本文撷取了《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中的几朵花絮,来探问“优课”那得清如许。
花絮一:课堂环节——美点连连
【 教学镜头回放】整节课堂流程
师:《记承天寺夜游》是篇美文,我们将实现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美”读成诵——感受音韵、意境美。 2、品味欣赏——感受内涵、手法美。3、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学会创造美。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课堂环节:“美”读指导(读出音韵、意境美)→对比探究(欣赏景色、描写美)→品读词句(欣赏语言美、情感美)→迁移运用(联系生活创造美)→外联拓展(美的文化积淀,背古人咏月的佳句)。
【 探问】课堂环节哪会如此美点连连?
《记承天寺夜游》区区84个字,却字字珠玑:她记叙韵味无穷;她描写如诗如画;她抒情遐思悠长。如此的美文,我挖掘出课文中的美点:意境美——语言美---描写美——手法美---情感美,并以“美”作为课堂的线索,故课堂环节能如此美点连连。
【 缘由】课堂环节设计的美,关键在于教材的取舍。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否挖掘与取舍,取决于教师发现美的眼睛——独具慧眼,善于挖掘与处理教材。
花絮二:课堂氛围——生命狂欢
【 教学镜头回放】先学检测环节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课文的解释翻译,要求采用直译法,做到字斟句酌。现在请将有疑问、不能解决的内容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之后后小组进行检测过关,准备检测竞赛。开始!
小组:各组起立,围拢在一起进行解疑,进行检测。(5分钟后,完成的小组纷纷坐下,7分钟全部完成)。
师:全部把课本、材料盖起立,进行字词句的解释翻译检测。小组必答,每道题3分,答错或不完整的,其他小组可以抢答。第8组的林博涵,你来解释翻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生(林博涵):张怀民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去庭院。
师:林博涵回答遗漏了“亦”和“步于”,只得1分。其他组抢答帮助解决。
小组:(其他组早已齐刷刷举着手,迫不及待的抢答)
生(张楚):“亦”是“也”的意思。
生(林宇斌):“步”是“漫步、散步”的意思; “于” 是“在”的意思。
师:很好,你们各抢得1分。……
【 教学镜头回放】展示交流环节
师:今天我们探寻到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学”当以致用。下面,我们来进行美的创造训练。当自己不如意时,或考试失利、或朋友隔阂、或老师批评、或长辈误解,面对大海或月亮,运用所探究的“寓情于景”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字数在50字左右。
生:全班安静的写作。(4分钟后,学生陆陆续续举手,争着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1(林淑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面对困难时,应何去何从?每当考试失利,我总会一人漫步在沙滩上,夕阳照耀下的大海,象一个孩子投在母亲的怀抱,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我不由得心旷神怡,感到无比快乐。
全班掌声!
师:是啊!一时失利,算得了什么!
生2(李家祥):翻腾的浪花嘲笑着愤怒的我,刺骨的寒风像针一样扎进我的心,大海面对着我的呐喊不为所动,喊得累了,哭得倦了。望着湛蓝的大海,跃动的浪花好像把我的怒火化作零星的泡沫,清凉的海风似乎把我的泪水抹去。我走了,把愤怒留给宽容的大海,把希望留给自己,把未来留给明天!
全班掌声!
师:对,把快乐留给自己!
生3(张楚):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人间。世界变得冷清,对于朋友的隔阂不知何时了,仿佛只有这月亮看透我的心思,就像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想想,我不如象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全班掌声!
师:你太棒了!我们平时“走进古诗词”所学的,你能学以致用!
生4(谢颖):傍晚的落日,沉入大海,霞红色的余辉洒在海面上。光着脚踩在细软的沙滩上。我把心里的烦闷向大海诉说。大海,总是能容纳那么多的渔船,能容纳鱼儿,能容纳我的怨言……我想,我应该学会宽容,学会拥有大海般宽广的胸怀。
全班掌声!
师:是的,大海都有宽容之心,何况是人呢!
生4(孙泽楠):寂静夜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它的身边有着无数闪亮的繁星在陪伴着它,一闪一闪的,皎洁的玉盘,把自己的光辉撒在池塘上。静影沉璧,撒在田野里,与淡黄色的稻苗融合在一起。望着这调皮的月亮,我浮躁的心也静了下来。
全班掌声!
师:你看,我们班同学确实才思敏捷,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写得那么优美,那么诗情画意。我很欣慰,我们平时的努力终有收获!很遗憾,还有很多同学举手想展示,但课堂时间有限,课后你们再完善,明天交上来。
【探问 】课堂氛围哪会如此生命狂欢?
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实践中,我根据语文科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先学检测”和“创造展示”环节。“先学检测”和“创造展示”中小组合作与展示群情激动,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呈现出生命狂欢的课堂场面。课堂上我采用小组捆绑竞赛的形式,竞赛采用积分奖励办法。课堂展示又有必答和抢答两种形式,必答主要是针对必须人人过关的内容,针对学困生,多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抢答主要针对探究题,针对优等生,抢答还可抢别的组在必答中的不足之处。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自然都全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全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生命成长。
【缘由】课堂活动如此生命狂欢,源于竞赛机制的引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涌动与成功的快乐。
花絮三:资源生成——思接千载
【 教学镜头回放】
1、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马上播放《乌台诗案》视频,内引背景让学生了解乌台诗案的历史事实,拓展课堂视野。
2、在先学检测与矫正环节,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对比,如把文中的“月色入户”与“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对比;把文中的 “盖竹柏影也”与“盖捡桃核修狭者为”、“盖以诱敌”等对比。加深记忆,拓展知识。
3、在品读探究环节,通过对比欣赏描写美,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对比,探究“寓情于景”写法。
4、在外联拓展环节,要求学生课外积累——课外背诵古人咏月的佳句,是美的文化积淀。
【 探问】资源生成哪会如此思接千载?
将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的进行“内引”、“对比”、“外联”, 生成新知识.提炼主要知识,清晰地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又拓展知识面,实现“大语文”教学。
【 缘由】资源生成如此思接千载,源于“大语文”教学观的落实——“内引”、“对比”、“外联”。
花絮四:教学手段——妙趣横生
【 教学镜头回放】
本节课,运用了:1、链接《乌台诗案》的视频作为背景内引导入。2、把《神秘园之歌》的乐曲经过修改加工,作为朗读配乐,营造宁静月夜的意境。3、板书设计方法:我原创了笑脸图,寓意了苏轼的豁达乐观。最初从月亮拼图开始,逐步张贴眉毛、鼻子、嘴巴(五官图片分别写有“旷达乐观” “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最后形成笑脸图。这样既形象化,给学生以悬念,吸引注意力,又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 探问】教学手段哪会如此妙趣横生?
为增强课堂的生动、形象性,我注重声像、图片、音乐等数字教育资源的加工与创造。导入的背景视频故事化;范读和朗读以音乐创造意境;板书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赏心悦目。
【 缘由】】教学手段如此妙趣横生,源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创造与加工运用。
花絮五:学科特点——韵味无穷
【 教学镜头回放】“美”读欣赏
(一)教师先进行读法指导:
1、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谓要分开)。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舒缓点、慢点、平和点)
3、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拉长音)。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读出一点夜游的喜悦、闲适。(语气中)。如: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教师范读得声情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三)在“欣赏探究”环节,我还是让学生在读句子中品味。
(四)在“迁移运用”环节,我让学生运用所探究的“寓情于景”方法,联系生活写片段,表达自己的情感。
【 探问】“三环一式”怎样符合学科特点,哪会如此浓浓的语文味?
“三环一式”(指:课前预习、展示交流、当堂检测、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科通用的模式,但学科有学科自身的特征。语文课堂的特征必须有浓浓的听、说、读、写味。“美”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调,这就要注重读法指导;现成的朗读材料效果不是很好,况且也没现场范读的感染力强,因此,我选择自己的范读;朗读配以宁静的音乐,营造月夜的氛围,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博得了学生的热烈的掌声;迁移运用就是落实“写”的训练。本节课创意在于把的“三环”体现在“读”、在“说”、在“写”之上,还语文原来的美。
【 缘由】“三环一式”的语文美,源于课堂始终书声琅琅,赋予语言文字以情感,以声情并茂感染课堂。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这“水”就是教师的教材取舍与呈现,教学观念的落实,教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学科专业素质的个性化;这“水”,还是学生先学、合作、展示习惯的养成;更是学生的参与课堂激情,获得体验感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