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3、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基础知识薄弱,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一)、导入
出示一幅“月夜图”,然后从古诗文写月的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3、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四)、研读及赏析。
1、走进文本,鉴赏美景:
全文仅84字,却融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一炉,带领学生反复读课文,分层次思考问题,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默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作者何以夜游?②为何至承天寺?③与好友同游,所见何景?是如何描绘的?并说说有何特色?④夜游期间作者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⑤文中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2、走近苏轼,感受心境:
(1)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澄澈的,是皎洁的,是空灵的,是宁静的,在如此静谧的环境下,作者又为何似大声疾呼一般提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反问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体会。
(2)在1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应怎样理解?并提出质疑:苏轼是一个闲得住的人吗?他又因何称自己为“闲人”?抓住“闲人”一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五)、拓展思考,感悟人生
展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创作的诗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六)、课堂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让他们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并摘抄到“语文札记”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