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阅读科普文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举例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3、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七年级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初步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但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那么大自然有没有语言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有关物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 板书课题,作者。
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了解作者。
扫除阅读障碍。(每组5号抢读生字)
过渡: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些物候那些方面的知识,请大家默读课文,解决投影上的问题。
义?
一.感知课文。
1、自主先学:
让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提取相关信息,动笔画出来)
问题是: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展示自学:(小组竞赛)
小结: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赏析段落。(组内交流,代表汇报)
默读6-10节完成以下问题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4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是什么吗?它们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首先、第二、第三、其次;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理,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①
例如:①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品味语言
1、本课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感受生动优美的语言。
听读(配乐)课文1-2节
说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及理由。(运用词语的角度和修辞的角度)
例如: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写秋风落叶。 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
3.理清顺序
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当然,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每组说一则农谚。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学生自己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