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学习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1.欣赏文中的词语和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聚沙成塔)——每日一语:镜花水月 【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镜中花,水中月,是佛教中一组典型的意象。强调了佛教实中有虚,有中有无,色中有空的思维特点。是美的空幻,空幻的美。“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谈到月和佛教,今天我们自然要提到——苏轼。 东坡居士出身书香门第,家族世代参禅礼佛,苏轼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以“儒教治世,佛教治心”的环境里。不仅佛缘深厚而且宿慧卓绝。所以,同是一个月亮照耀,为什么大家看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觉呢?问题不是风景,而是我们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来感受那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人生。 (让学生初步了解苏轼从小接受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一生贬谪的苏轼为什么还是如此的旷达,所写的诗文随处充满正能量)。
1、自主先学--预习反馈 (1)、简介苏轼( 2)、写作背景< 任务展示:第3、6组 >2、自主先学---- 互助释疑 疏通文意 (解决他组课前生成的问题) (预习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置环节,通过预习展示这个环节,可以清晰的呈现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该环节的设计,便于学生解决朗读障碍,为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好了基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解决了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的目标。)
3、随堂检测
1.品读文字,如“欣然、入、亦、欲”等。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
3.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 补充ppt展示:
4、交流提升(补充材料):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师:“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无限置笔端,刹那成永远。”从杭州到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在回京路上,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一去不复返,他乐观积极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人生的风雨,他洒脱的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身处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苏轼,形成立体印象,就要多方面的了解资料,看看名家眼中的东坡,对自己的解读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念无与乐者(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默写填空 文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用的修辞方法是 ,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 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 旷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