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当中已接触过说明文,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能初步的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科学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作者)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讲了哪几种物候?(杏花、桃花、布谷鸟)你能讲讲你所发现的物候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思考:
1、 文中从哪几方面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2、这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它比气象……得多;作比较突出了使用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征。第五段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影响)
3.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
“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 不能,“左右”是表示推测,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三.学习第三部分。
(一)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第7段)
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②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③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第9段)
运用了作诠释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作诠释的方法说明了逆温层的本质特征,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其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3.小结: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4.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那么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四.学习第四部分。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六.小结。
本文在写作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对农业的影响;第三部分谈决定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第四部分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并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