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点儿道理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回顾学过的托物言志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及其特点和作用。 2.通过比较阅读,抓住“细写物的特点”和“ 志与 物要一致。”这两点贯穿整个课堂,学会恰当地运用“托物言志”写法。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逆向思考、发散思维和敢于质疑的态度。
~【课型与课时】 1.写作课 2. 三 课时(第 三 课时) 【预习要求】 1. 复习背诵《爱莲说》《陋室铭》《卜算子 咏梅》阅读《蝉》《贝壳》 2.回顾上述文章主要内容 【内容简析】 《学会说点儿道理》是201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指导课,这个单元选取了一组文言文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美。题材多样有叙事的,有叙议结合的,有托物言志的。在学习《学会说点儿道理之托物言志》之前,同学们已经通过写作课《学会说点儿道理之卒章显志》学习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而《说一点道理之托物言志》这课通过教给学生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让学生能恰当的在文章中说点道理,表达观点。 【教学创意】 本课的独特创意: 1.将例文与教材比对,将写作指导与经典文章结合. 2.师生共同总结出完善、细致、实用的托物言志方法”。 初三学生对议论这种基本表达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掌握和运用,但存在为议而议,浮于表面而立意不高;议论不足或议论反而喧宾夺主;爱写空话,故作深沉或刻意拔高;议论牛头不对马嘴,偏离中心等问题。但初三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写作意识和展现自我文笔的欲望。只是缺乏完善细致的语文写作方法,思考探究总结的习惯还有待培养。综合以上的分析和循序渐进教学思路的启示,本课我将例文与教材比对,将写作指导与经典文章结合,师生共同总结出完善细致的托物言志方法.我的教学基本流程为:“导入新课温故知新——研析文例,读中学写——分析归纳,探究方法——总结迁移,落笔成文”五个板块。引导学生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分层推进,采取科学合理、结构清晰,内容优化、过程生动的学习方式,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托物言志的写法,二让班级所有学生都经历了细致到位的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写作指导课堂的效率。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分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会说一点儿道理》,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意图】与前两课时链接,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二、回顾教材温故知新(5分钟) 教师:到目前为止,在教材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有文言文有古诗有现代文。文言文有《爱莲说》《陋室铭》古诗有《卜算子 咏梅》现代文有《蝉》《贝壳》 教师:请任选其中一篇文章,用“《》这篇文章通过写---(物)的-----(特点),表达了-------(志)。”来完成表格 (同桌—指名) 教师总结:由上可知,托物言志就是借描写 客观的“物”(山川河岳 花鸟虫鱼等)的特点(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等)借几句议论抒情语句表达某种志(理想,志趣,情怀)。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以达到温故知新效果,而且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病文分析,质疑定标(3分钟) (一)病文分析质疑定标 (比对教材例文<<贝壳>>画直线和波浪线句子)(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勾画,学生找出文中的”物””志”,进而找出本文不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平时写作问题预设不足,为下一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教师:记住了什么叫托物言志的写法,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这种写法呢?别急,先看例文一. 【例文一】 苔藓 苔藓,竟是这样一种很不起眼的绿色小生命:它没有云杉的挺拔高大,也没有花儿那样的阵阵清香。 苔藓是那么微小,甚至难以区分它们的茎和叶呢!这种植物,虽然没有可以炫耀的花朵和果实,但是它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却是值得赞扬的。 我爱苔藓,因为它有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教师:默读《苔藓》说说文中的”物””志”分别是什么? 学生齐答: 苔藓, 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教师:找得非常准,那你是否能看出这篇短文运用的托物言志手法有没有不足之处呢? (左右—指名)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容易找出病文的不足,在随后的写作中避免犯这个错误。 (二)研析文例,读中学写 教师提示:可以参看我们学过的课文<贝壳>,(一生读文中画横线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篇短文没有写出苔藓的具体样子. 师生总结,出示:存在问题一:对所托之物的特点缺少细致的描写.那你能不能提点修改建议? 教师出示改后语段(红色文字). 学生齐读:它只是一片矮矮的小生命,成千上万挤挤挨挨地生长在一起,默默无闻地点缀着大地。 教师:感受到描写的细致了吧.这篇短文运用的托物言志手法还有不足之处,你还能找到吗? 教师提示:可以参看我们学过的课文<贝壳>,(一生读文中画加粗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篇短文后班部分的议论太空洞,好像不恰当. 教师出示:存在问题二:所言之志与所托之物的特点脱节,不一致.那你能不能给点修改意见? 教师出示改后语段(红色文字) 学生齐读:它在阴暗潮湿的角落,甚至在人迹稀少的冰雪极地,也照样顽强地生长。 教师:有了这几句话.就能准确地体现了苔藓顽强的生命力.真正达到“物”“志”一致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存在问题并试着说说修改意见,让学生熟练掌握恰当的托物言志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探究方法(2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小结一下如何恰当地运用恰当地运用这种写法.由上可知,教师出示(边演示边连线)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写作思路是: (1)选择一种事物,具有某种特点(美好品格,精神)的物 (2)对事物的这种特点,直接展开细小试牛刀(10分钟) 接下来,让我们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教师出示: 任选下列一种事物,三人合作(“物”“志”“评”分工,可列提纲或草稿) 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可参考黑板板书)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简单提示: (1)这可能是春天的第一位使者,瞧,它嫩黄的小叶片还顶着一颗晶莹的露珠;这可能是墙缝间最不起眼的一抹绿色;这是一片由无数渺小生命组成的绿色海洋. (2)它很常见,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它有着纤细淡雅的白色花瓣,却散发出浓烈的香气. (3)爬山虎,大家都很熟悉,你熟悉它那细小却吸力超强的脚吗? (4)松树的生命力很强,即便是在悬崖峭壁,也能英姿飒爽,树影婆娑,看看这幅图,你是否想起了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5)竹子,最可贵的是坚韧,有节. (6)百花凋谢之时,正是它们隆重登场之时,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开的浓艳,奔放. (7)秋天,是落叶的舞台,你曾经走近过这样一枚落叶吗?它叶面边缘上卷,宛如手掌.,鲜红的叶脉清晰可见, 虽然已经飘离枝杈,但仿佛仍能感觉到那里面满是生命的汁液在汩汩流淌•••••• (8)石桥,城市乡村,随处可见;单孔多孔,状貌不一;朴实无华,忍辱负重。 当然,还可以写••••••等等,大自然中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下面就请任选一种,用你的锦心绣笔进行描绘评价,开始吧! (可参考托物言志的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练笔,巩固所学,学以致用。 六、博采众长交流分享(7分钟) 小组合作(“物”“志”“评”分工)声情并茂朗读 小组组员(自组-他组)点评, 点评内容: (1)选择一种事物,具有某种特点(某种美好品格,精神)的物。 (2)所托之物的特点与所言之志要一致 (3)对事物的这种特点,展开细致的描写(可运用多种修辞) 七、课堂总结巩固方法(1分钟)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和点评,我既惊喜又感动;在这一篇篇美文的背后,我看到了大家的心血和努力。因为努力,我们学会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再默记一遍);因为用心,我们写就了一篇篇精彩的美文,像崔光宇的<<落叶之舞>>,像竹子,像落叶••••••相信大家课后精心修改,你的文章会更加精彩,你也会因此收获更多美好!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巩固本课所学.鼓励教育学生继续努力,精心修改作文. 八、课后作业拓展延伸(1分钟) 1.精益求精修改作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修改,完善所学。同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 2.修改本课小作文,精心拟题,并尝试将其扩展为一篇600字作文。 【设计意图】因材施教,体现作业的层次性,鼓励学生拓展延伸,真正学以致用在日常写作中. 附: 托物言志的修改要求: (1)对事物的描写是否突出了其特点?(细致描绘 对比) (2)联想是否合理?(象征意义是否贴切?) (3)过渡是否自然? (4)语言是否生动?(用词 引用 修辞) (用不同颜色笔修改) 10例文引领 梧桐细语(话题:把握) 秋,梧桐叶落的季节。站在街道中央,看两旁一片片飘落的梧桐树叶,倾听它们的细语:“虽然凋零的命运我们无法摆脱,但在落下的一刹那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会跳出美丽的舞蹈,这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是吗?我走到梧桐树下,仰望,一片叶子打着旋儿,像在跳芭蕾,随风飘摇,像天鹅的羽毛,那是四小天鹅吗?这变幻的舞姿让我惊叹,这软弱的、枯黄的、易碎的生命演出了最美的一场舞蹈。(描写)那柔情中也蕴含着刚强,像是在极力让我相信,这样的优美,它是办得到的,这种辉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一叶叶、一声声,终于让我不再怀疑:即使失去再多,但有一点是我们可以掌握的,那就是自己的价值。 每每诵读唐诗宋词都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但每当读到李清照,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那位著名的女词人,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生命中,她失去了很多,丈夫、亲人、朋友……她背负着国亡的痛与一些本不该受到的谴责默默地走着,她无法改变苦难,于是,她开始创造辉煌。她相信,人格、精神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于是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领悟,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她用自己掌握的,展示了自己的人格和才情,添进了自己的柔情与刚直,装饰了宋词,也如梧桐叶一般在失落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一瞬间的联想让我陷入了沉思。生活是多彩的,种种诱惑常常会让我们失去了尊严、人格,而这些本来对我们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出身有卑微、娇贵,但人格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若这些失去了,那么手上将会空空如也,人与一般动物又有何差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表现的又岂止是一种英雄的豪情,简直是人与命运抗争的一曲壮歌!(议论) 不知何时,手心多了一片梧桐树叶,我凝视着它,它不再是单薄的、弱小的、脆弱的叶子了,那枯黄早已闪烁出夺目的光芒。瞬间,我又听到了它的细语:“跳出最美的舞,这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手上突然觉得好重好重。 【设计意图】为部分学生提供仿写材料,使扩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附:(一)教师下水文 秋天,是落叶的舞台.你曾经走近过这样一枚落叶吗?它叶面边缘上卷,宛如手掌.,鲜红的叶脉清晰可见, 虽然已经飘离枝杈,但仿佛仍能感觉到那里面满是生命的汁液在汩汩流淌••••••它从大树的手掌凋落,扑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谁说它的生命已经消亡?来年,它在绿叶丛中笑! 小小的一枚落叶尚且如此知恩图报,那么,我们呢?我们人类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自己该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呢? (二)学生习作 附学生习作: 崔光宇<<落叶之舞>>: 秋天是落叶的舞台,你看,她正从空中慢慢飘落,像一位身材曼妙的女郎,跳着轻缓而优雅的华尔兹,当她落地时,她那泛红的身躯告诉我们:她并不后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是秋天的使者,我要高声赞美这秋天的舞者! 王浚哲<<竹子>>: 在深山幽谷中,有一棵翠绿的竹子。 料峭春寒中,它依然挺立;炎炎夏日中,它坚韧依旧,秋风凛冽下`它屹然不动;直到冬天的严寒使它枝条落尽,但他坚韧不拔的身躯仍是白雪皑皑中最后的那点绿,这就是竹子,无论大自然赋予它多大的压力,它都不妥协,用自己挺拔的身姿向世人宣誓着独一无二的坚韧。 于滈: <<落叶>> 秋风萧瑟,漫步在小路上,四周全是金黄的落叶.捡起一片,透过阳光,一道道鲜红的叶脉清晰可见。这命脉不代表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传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倾其一生的养分去孕育下一代,无怨无悔。当代人寻求一种存在感,一种来过这个世界的证明;这,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选择和落叶一样,不求一生的名,只求为世界做出贡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能为这个社会奉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定当死而无憾! 白秉昊<<小草>>: 初春来临,猛然发现地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绿色。蹲下身来,细细看去,那是一棵棵刚从地下钻出来的小草,我无法想象,他那看似柔弱的细茎是如何冲破厚厚的土层,向世人展现自己嫩弱的叶片。其实,如果再仔细观察,在墙缝中,瓦砾间,都会发现他们绿色的身影。我爱小草,爱它的生机勃勃,爱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隋一夫<<稻穗>>: 走进稻田,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黄的稻穗弯下了腰,如同柳条般随风轻摆,只不过比柳条多了份厚实,偶有几根还直挺挺地立着,为什么会这样?我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些弯下腰的稻穗,都结了饱满的谷粒,而立着的稻穗结的谷粒却很干瘪.我心里很惊讶,人不就是这样吗?越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人,就越谦虚,越虚心求学,从不骄傲自夸,而那些自大、狂妄,总是显扬自己很有学问,什么都会的人,几乎都是一些“半吊子”.自己只会那么一点点,就说自己全会了,却不知他学的只是九牛一毛。 人越谦虚,学会得就越多,知道的就会越多,所以,人要学会谦虚,学会“弯腰”。 苏迅<<雄鹰>>: 雄鹰,有着寒光冽冽的眼睛,巨大的翅膀厚实强劲,一对爪子尖锐而有力,可谁又知道,雄鹰在它40岁的时候,它的身体机能会老化,它不得不把喙在岩石上,不停的叩击,直至脱落,长出新的喙后,它又把自己的旧指甲生生拔去,再用新指甲把羽毛根根拔去。这样会获得新的30年生命。 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不要对苦难新生恐惧,勇敢接受它,也许你会痛苦,可过后,你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变得强大,变得坚韧,所以张开我们的双手,微笑着接受苦难吧! 【板书设计】 物 细写(修辞) 托物言志 志——— 特点 ———议、抒 赞 一致 【教学反思】 第一,学生学过知识基本忘光,提醒我督促学生做好初一初二内容复习,备考初三. 第二,班级学生写作选材单一,开头太长(以前积习),应该是在总结写作思路时忽略了“如何引出‘物’”这一点,没有向学生强调.直到巡视学生落笔成文时才发现.没办法,教师只好在巡视指导时予以指正,另外提醒小组推选时注意修改. 第三,学生活动可以更扎实,比如写作前的演示图片可以减少,教师提示可以不要,节省时间增加学生看图说联想环节. 第四, 思想教育渗透不够,以后要注意. 教学设计注意事宜: 1.必须保留的内容板块:【教学目标】【课型与课时】【预习要求】【课文简析】【教学创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及时补充)】 2.【教学过程】中具体环节依据各课情况自行设计,必须呈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环节所用时间( 分钟),建议各环节附上简洁的【设计意图】。 3.读写类或写作类课最好在过程中附上教师下水文、学生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