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斗笠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诗歌的音律美,在朗读中体会诗歌包含的感情,受到热爱母亲和家乡的教育。
2.品读感悟“采” “滑”二字,感受用词的精妙,领悟这首诗运用反复、比喻等表达技巧。
3.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现代诗的学习学生爱学乐学,这首诗的情感比较丰富,学生自读自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初次学习现代诗的表达技巧,并且要把学到的技巧进行运用,则有很大的难度。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领悟这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
难点:运用本诗的写作方法创作诗歌。
1.板书课题:斗笠
2.你们见过斗笠吗?它有什么作用呢?生自由交谈,师补充介绍。(课件出示图片)
3.链接有关“斗笠”的古诗。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
4.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围绕“斗笠”,欣赏图片,读有关“斗笠”的古诗,聚焦诗题,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成了一种调子,创设一种学诗的氛围。】
检查完成“课前加油站”的情况。
1.了解作者。
a.同桌交流作者的资料。
b.师简介作者。
2.读中体会诗歌的特点。
(1)抽查两小节,是否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读诗要有停顿、节奏。
◆师配乐范读一小节,提出要求:感受这首诗的停顿、节奏。
◆小组练读。
要求:a.一人读一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
b.朗读时注意恰当的停顿和适中的速度。
◆抽读两个小节。
3.这首现代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读准读顺,整体上把握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在高年级已全部可自学完成,所以我放在课前让学生预习,在课中检查。链接作者,知人论诗,为深入领会诗歌情理和学习语言服务。诗歌教学的最根本策略应该是“读”,离开读,诗歌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范读,小组练读,在倾听、模仿中调整语调、速度、轻重,效果直接。】
首先,看诗题《斗笠》。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借物抒情)联系回忆《泊船瓜洲》运用“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
(一)读诗悟法,玩味语言
1.独立默读诗歌第1——4小节,体会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把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母爱表达出来。要求:(1)边读边划出句子。(2)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写出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如下:
1.反复。( 多次使用“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这一句式。这种写法使诗歌耐人寻味,让人产生话说完了而情意还未尽、余味悠长的感觉。以“孩子”这一亲切的字眼开头,打开了作者情感的闸门,再以一个祈使句“戴上这顶斗笠吧”,把母亲那份真挚的爱流泻了出来。)
2、比喻。
(1)“故乡的一朵蘑菇”。(戴上斗笠的孩子远望像蘑菇。“蘑菇”是家乡之物,是母亲极为亲切的食物,母亲只要看到蘑菇就会想到自己的孩子,思念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用蘑菇来消解。)
指导朗读。读出母亲的期盼。
(2)“故乡的热土”。(把斗笠比作故乡的热土,是因为斗笠由竹编制而成,而竹植根于家乡的热土,戴上斗笠就等于把故乡的热土靠近心胸。)
推敲“采”“ 滑”二字。
指导朗读。读出母亲的牵挂、关爱。
(3)“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穿行。”(母亲以花来喻斗笠,是想告诉自己的孩子:家乡是最美的,无论你穿过怎样的闹市区,看到怎样让你眼花缭乱的东西,都没有家乡美。)
指导朗读。读出母亲的心愿!
3.拟人。
4.对比。
……
(二)品读明月,升华情感
1.链接月亮的古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
2.感悟灯的深层含义。
3.指导朗读。让我们握住这厚重的情感,读出心中的感动吧!
【设计意图:挖掘诗歌元素,讲一点诗歌的表达技巧,把它栩栩如生地“再现” 于学生面前,是为了让诗味能“浸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比较纯正的诗歌趣味。在教学设计上,“环节预设-小组合作—依学定教”的教学程序安排,既做到充分预设,又为课堂生成预留了自由的空间。咀嚼和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悟尽字中意,品尽字中情,感受语言美和音律美,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从而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
(三)诵读古诗,以情感人
师生用对答的形式改诗句,创设情境(母子村口别离)配乐读。学生试着把“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改为“娘,我戴上这顶斗笠了”诗中的“你”改为“我”。
【设计意图:朱熹说:“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在读得烂熟于心的历程中陶情冶性,升华感情。】
1.拓展迁移。出示《乡愁》,学生谈这首诗和《斗笠》的相同之处。
2.即兴创作。
(1)学生创作诗歌,试着运用反复、比喻等写作方法来抒发情感(如:乡情、亲情、友情、师生情……),可以写一节,也可以写几节。
(2)交流作业。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赋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音乐。”创造机会让他们写诗,为他们搭建写诗的舞台,读写结合,体会现代诗的意境,感受现代诗的神韵,培养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小诗人”。学以致用,这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1.王宜振儿童诗欣赏:《父亲从乡下来》。2.完成诗歌的创作。
【设计意图: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板书:
斗笠
借物抒情
反复
乡情 母爱 比喻
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