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斗笠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自悟,能抓住文章的景、物,体会作者把浓浓的乡情、母爱寄托在故乡的一草一木中。
3、学习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学习本诗反复的构段方式。
教学难点:
能抓住文章的景、物体会体会作者把浓浓的乡情、母爱寄托在故乡的一草一木中。
课前交流
1、回顾二单元所学内容,出示相关内容
2、齐读。
3、谈感受,从以上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4、故乡永远是游子心中割舍不掉、魂牵梦萦的地方。
一、读诗引入
1、出示《游子吟》,齐读。
2、谈谈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3、母亲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和关爱寄托在这临行前的一针一线之中。
4、引入:诗人王宜振笔下的母亲又把对孩子的思念和关爱寄托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斗笠》。
二、初读感悟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正音。
3、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教师范读。
4、齐读诗歌。
5、读完诗歌,你感觉好像是谁在和你说话?(母亲)
6、过渡:是啊,一句句诗歌就好像母亲的声声叮咛,母亲在诗中说了什么呢?
三、自读自悟
1、出示自读提示。
2、学生按自读提示自行学习。
3、交流:作者笔下的斗笠是什么?哪些地方让你眼前一亮呢?
(1)“把故乡戴在头顶”、“一朵蘑菇”
1故乡怎么能戴在头顶呢?
(斗笠是故乡的象征,把斗笠戴在头上就是把故乡戴在了头顶)
2带上斗笠诗人变成了什么?为什么是一朵蘑菇呢?你能读懂母亲的心吗?
(蘑菇直直地向上生长,不歪不斜,母亲希望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把故乡戴在头顶”可以体会到母亲希望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故乡,从“蘑菇”、“挺直”可以看出母亲告诫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4让我们读出母亲的期盼
(2)“在斗笠中编进鸟鸣”
1多新鲜的想象!你觉得 “故乡的声音”会有怎样的声音?(林间鸟语、河流小溪、亲人朋友的笑语)
读到这里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是啊,把鸟鸣编进斗笠,孩子才能时时听见来字故乡的声音。
2编进斗笠的不光是故乡的声音,还是故乡的情。
在静静的夜里,想着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多么甜蜜温馨!
3读出母亲这份细腻的关爱。
(3)“故乡的热土”
1在外的游子是怎样感受到故乡的温暖的?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总有一份对自己的牵挂,感受到亲人的关怀,想想就能让人感到温暖,)
2母亲在这里想对孩子说什么呢?
(故乡永远是你温暖的港湾,永远有牵挂你、担忧你、爱着你的人。)
3读出母亲对孩子的牵挂。
(4)“故乡的花儿”
1母亲像对孩子说什么呢?
(为了走到哪里都能闻到故乡的气息,这样你就不会孤单、寂寞了。)
2感情朗读
(5)“一轮明月”“心尖上的亮光”“不熄的灯”
1你读出了母亲这样的心声呢?
(孩子是母亲心尖上的肉,孩子虽然在外,母亲的一颗心却时时牵挂,那一轮明月就是母亲思念孩子,关爱孩子的心。这亮光照亮在孩子的头顶,为孩子的人生征程点起了一盏明灯。)
2读出母亲的思念、牵挂。
4、小结: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永远是母亲心里的牵挂,远行的游子永远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故乡的深深地乡情,那份来自母亲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在作者的心中乡情是什么?
(在作者的心中,乡情是故乡的蘑菇,是故乡的鸟鸣,是故乡热土,是故乡的花儿,是故乡的斗笠,是故乡的月亮,乡情就是故乡的一草一木。)
你觉得乡情还是故乡的什么呢?
5、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四、读中悟情
1、这首诗写母亲叮嘱儿子临行前带上娘的礼物,而实际上作者写下这首诗是在一个母亲节(出示资料:那年母亲节,我站在母亲的遗像前,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思念。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大我们姊妹6个,她那普通而闪光的一生,常常感动着我。怀着对故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我想创作一首反映故土情结和母爱的小诗。)
2、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作者思潮汹涌,他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引读第一小节)
师:来到母亲住着的山谷,听到耳边鸟鸣声声,仿佛又听到母亲她说——(引读第二小节)
师:跪在母亲坟前,捧一把故乡的泥土在胸前,母亲的话语又响在耳边——(引读第三小节)
师:采一束花儿放在母亲坟头吧,让伴我走过闹市的花香也伴母亲长眠——(引读第四小节)
师:戴上您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的不只是一顶斗笠——(引读第五小节)
3、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让我们把这首诗送给全天下所有的母亲,送给所有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的游子们——齐读全诗
五、读中悟法
1、这首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
(作者把一片深情寄托在斗笠中,借助故乡的景,故乡的物抒发对故乡、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作者不是空洞地抒发感情,而是借助了一些具体的事物、景物来抒情,这种方法叫借物抒情。
3、很多诗人都是这样抒情的,(出示诗句)齐读。
4、大家再看看整首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每段结构一样,每段的表达方式一样,用对话的形式,这样产生一咏三叹的效果,好像母亲不停地对儿子说话、叮嘱着。)
4、终有一天,我们也会长大,我们也会踏上自己的旅途,每走一段路,你会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都是我们旅途中的一些闪光点,我们把这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组合起来,就使你的诗篇闪烁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