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精品《9.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开发区实验学校
八年级语文
《桃花源记》导学练习
班级: 姓名: 日期:
【导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文言实词。
3.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填空:
(1)我们常用“ ”这一成语来指代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这一成语出自于陶渊明的《 》。
(2)陶渊明,名 ,字 , (朝代)诗人,虽做过几任小官,但因不满黑暗政治和官场丑恶,后来弃官回乡,隐居田园,留下了“ ”的传世美谈。我们曾学过他的诗作《 》。
(3)《爱莲说》中认为“陶渊明独爱菊”,有诗为证:“ ,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俨然( )   垂髫( )   诣太守( )
阡陌交通( ) 便要( ) 还家( ) 刘子骥( )
【课堂师生互动】
1、齐读课文第1节,完成下列各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缘溪行 ②忽逢桃花林
③芳草鲜美 ④落英缤纷
⑤渔人甚异之 ⑥欲穷其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3)课文第1节写渔人 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 ,这是故事情节的 。
2、齐读课文第2节,完成下列各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林尽水源 ②仿佛若有光
③初极狭,才通人 ④豁然开朗
⑤屋舍俨然 ⑥阡陌交通
⑦悉如外人 ⑧黄发垂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课文第2节主要写桃花源中人的 和 。
3、齐读课文第3节,完成下列各小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具答之
③便要还家 ④咸来问讯
⑤乃不知有汉 ⑥无论魏晋
⑦此中人语云 ⑧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3)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课文第3节主要写渔人 桃花源,在那里 和 的经过,这是故事情节的 。
4、齐读课文第4-5节,完成下列各小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便扶向路 ②处处志之
③诣太守,说如此 ④寻向所志
⑤欣然规往 ⑥寻病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4)课文第4节主要写渔人 桃花源以及太守等人 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情节的 。
【重点词语归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 ”, )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 今义: )
③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
④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
(3)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船( ) B屋舍俨然( )
②寻:A寻向所志( ) B寻病终( )
③志:A处处志之( ) B寻向所志( )
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 ) B捕鱼为业( )
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 ) B乃不知有汉( )
⑥遂:A遂迷( ) B后遂无问津者( )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 )
②欲穷其林( )
【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