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

免费下载《9.桃花源记》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9.桃花源记》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免费下载《9.桃花源记》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免费下载《9.桃花源记》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免费下载《9.桃花源记》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你了解吗?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岳阳楼记》
北宋 范仲淹
《满井游记》
明代 袁宏道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田园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写作背景:
读课文,读准字音
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 平旷( )

诣( ) 遣( ) 要( )

刘子骥( ) 郡下( )
huò

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qiānmò

jiàn
tiáo

kuàng

qiǎn
yāo

jùn
yǎn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循着
作为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落花
新鲜美好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尽,穷尽
又,再

很,非常
意动用法(以……为异)
对…感到惊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舍弃、放弃
……的样子
仅仅,只
开阔明朗
隐隐约约
起初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咸:都
要:通“邀”,邀请
乃:竟然
延:邀请
语:告诉
足:值得
具:详细

乃:就,于是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今词义的差别。
鲜美
新鲜美好。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味道)新鲜、可口。
妻子
妻子儿女。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今词义的差别。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如此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像这样
这样
“说如此”
“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今词义的差别。



沿。
缘故,缘分。
请。
延长,延伸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口液
“缘溪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文中流传下来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黄发垂髫

课文结构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桃花源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怎样?)

3、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人
为什么叹惋 ?
感知文意,合作探究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用: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为桃源美好作铺垫
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幸福安康,自得其乐。)
(自然环境优美,自给自足。)

(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3、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
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 人民生活痛苦等等

桃花源是个自然条件优越、自给自足、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幸福安康的理想社会。
小结桃花源:
1、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再寻桃花源
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也表明桃源
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他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再寻桃花源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主题思想: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结语
课文基础归纳及练习
翻译重点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杂乱。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鸡鸣狗叫可以互相听得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
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就
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他的船,就顺着
从前的路回去,处处做标记。
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阡陌交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味好,香浓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三)一词多义
⑤《三国志》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名词)
④齐谐(书名)志怪者也
(记述,动词)
(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寻常,形容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代渔人)
①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竟,竟然)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都)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复前行
②不复出焉
(复:又)
(复:再)
文中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黄发垂髫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渔人的行踪
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
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
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回答:
桃花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桃花源是个自然条件优越、自给自足、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幸福安康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
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
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
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
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