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9.桃花源记》ppt课件(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你了解吗?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岳阳楼记》
北宋 范仲淹
《满井游记》
明代 袁宏道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田园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写作背景:
读课文,读准字音
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 平旷( )
诣( ) 遣( ) 要( )
刘子骥( ) 郡下( )
huò
yí
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qiānmò
yì
jiàn
tiáo
yù
kuàng
yì
qiǎn
yāo
jì
jùn
yǎn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循着
作为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落花
新鲜美好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尽,穷尽
又,再
很,非常
意动用法(以……为异)
对…感到惊异
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舍弃、放弃
……的样子
仅仅,只
开阔明朗
隐隐约约
起初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类
交通: 交错相通
然
阡陌:田间小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咸:都
要:通“邀”,邀请
乃:竟然
延:邀请
语:告诉
足:值得
具:详细
乃
乃:就,于是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今词义的差别。
鲜美
新鲜美好。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味道)新鲜、可口。
妻子
妻子儿女。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今词义的差别。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如此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像这样
这样
“说如此”
“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今词义的差别。
缘
延
津
沿。
缘故,缘分。
请。
延长,延伸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口液
“缘溪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文中流传下来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黄发垂髫
课文结构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桃花源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怎样?)
3、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人
为什么叹惋 ?
感知文意,合作探究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用: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为桃源美好作铺垫
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幸福安康,自得其乐。)
(自然环境优美,自给自足。)
(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3、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
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 人民生活痛苦等等
桃花源是个自然条件优越、自给自足、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幸福安康的理想社会。
小结桃花源:
1、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再寻桃花源
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也表明桃源
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他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再寻桃花源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主题思想: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结语
课文基础归纳及练习
翻译重点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杂乱。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鸡鸣狗叫可以互相听得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
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就
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他的船,就顺着
从前的路回去,处处做标记。
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阡陌交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味好,香浓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三)一词多义
⑤《三国志》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名词)
④齐谐(书名)志怪者也
(记述,动词)
(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寻常,形容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代渔人)
①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于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竟,竟然)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都)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给)
①复前行
②不复出焉
(复:又)
(复:再)
文中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黄发垂髫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渔人的行踪
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
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
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回答:
桃花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桃花源是个自然条件优越、自给自足、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幸福安康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
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
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
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
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