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

免费下载教学原创《9.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部编本八下语文)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9.桃花源记(导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3.作家作品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4.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课时一
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 ,字 ,号 ,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 、田园诗派第一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 平旷( )
缘( ) 诣( ) 遣( ) 要( )
刘子骥( ) 落英缤纷( ) 郡下( )
3. 掌握下列的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足   古义:    今义:
开朗   古义:    今义:
4.积累文中的多义词。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乃悟前狼假寐(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    既出,得其船( )
并:并怡然自乐(       )   并驱如故 (       )
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为具言所闻(     )
之:忘路之远近(     )  甚异之(   )  闻之,欣然规往(      )
5.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通 ,解释: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通 ,解释:
6.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鲜美:     (2)异:      (3)豁然开朗:   (4)并:  
(5)平旷:    (6)属:    (7)悉:    (8)怡然:   (9)相闻    
(10)阡陌   (11)俨然     (12)交通     (13)仿佛 
7.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
(2)欲穷其林
8.把下列省略的词补出来。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志之。
                                       
10.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以 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 (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 )—— (不复得路)。
合作探究
课时二
【精研细读】
问题一: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 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 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段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 的情形。
问题二:细读课文,仔细思考。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2.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有什么作用?
                                       
                                       

3.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语句及关键词语,有什么作用?
                                       
                                       
4.入山洞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自然景象?自然景象的特点是什么?
                                       
                                       
5.出文中描写桃花源里生活景象的句子,并指出生活景象的特点是什么。
                                       
                                       
6.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7.花源的环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点?
                                       

8.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0.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三:赏读课文,分析讨论。
1.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2.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3.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4.本文产生了哪几个成语?
                                       
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9.桃花源记(导学)
答案:

自主学习
1. 潜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东晋 文学家 散文家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huò yǎn yí qiān mò yì jiàn tiáo yù kuàng yuán yì qiǎn yāo jì bīn fēn jùn
3.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开朗   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
4. 一词多义   舍:  舍弃   房子   寻:寻找 不久    志:   做标记   标记 
 乃:于是,就     竟   才   遂:于是,就     最终,终于
其: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并:全部 一起,一同
为:作为 对,向 给 之:助词 的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件事
5.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
(1)要,通邀,邀请 (2)具,通俱,全部,详尽。
6. (1)鲜艳美丽 (2)对……感到惊异 (3)开阔明亮 (4)都 (5)平坦宽阔
(6)类 (7)全部 (8)愉快的样子 (9)彼此都可以听见 (10)田间小路
(11)整齐的样子 (12)互相通达 (13)好像
7.(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2)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8. 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
(2)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
(3)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村里的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4)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5)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6)这个人一一地给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听到的事,村里的人都感叹惋惜。
(7)这村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人说起。”
(8)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处处做标记。
10.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访问桃花源 (心中向往) 再寻桃花源
合作探究

问题一: 发现桃花林 做客及辞去 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
问题二:1.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
2.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渲染出一种神秘的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 缘溪行——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这表明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景象:优美宁静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景象:安乐幸福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 环境 自然:优美宁静 桃花源人 :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 与世隔绝
社会:安乐幸福
8. 因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太久了,渔人的出现让他们很吃惊。
目的是: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情节的需要,一方面也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9.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0.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1.不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是不存在的,找不到的。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问题三:
1.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2.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3.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与世隔绝。

5.能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