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 格式:  PPT
  • 大小:  432K    24张
  • 时间:  2017-08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课件5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课件5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课件5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第二节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回顾复习
上节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3、三角形各边关系
4、三角形分类
5、特殊的三角形
6、三角形的主要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及画法。
7、三角形的重心、内心、垂心
8、三角形的稳定性和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学习目标
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
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以及证明方法。
了解三角形的外角和。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
通过识别图形树立数学建模思想。
在交流与表达中训练思维能力。
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用几个三角形能够拼出怎样的图案呢?
探究活动一
三角形内角和是固定值吗?怎样计算出它来?
想一想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
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呢?
提示:可以用割补法,将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再拼起来,看看是怎样的。
小组合作,用割补法,将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再拼起来,看它们的度数变化。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吗?
再试一试。
A
B
C
1
2
3
E
F
除了割补法,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A
B
C
1
2
3
E
F
过A作EF∥BC,
∴∠B=∠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3+∠BAC=180°
∴∠B+∠C+∠BAC=180°
(平角的定义)
(等量代换)
学习思路讲解
为了说明三个角的和为180度,转化为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
留做课后作业,同学们探究
1.在△ABC中,
(1)∠B=90°,∠A=∠C,则∠C= ;
(2)2∠A=∠B+∠C,则∠A= 。
练习
45°
60°
练习
3.如图, △ACD的外角是______ ,
∠ADB= 120°,∠CAD= 75°则∠C =___ .
35°
∠ADB
提示讲解
两个角的度数和为90度,这两个角互余。如30度的余角是?60度。50度呢?40度。

两个角的度数和为180度,这两个角互补。
如30度的补角是?150度。72度呢?108度
155度呢?25度
探究活动二
自读课本,理解外角的概念

讲解
反向延长一边,得到三角形一个角的外角,观察,它和这个角的关系是?
探究活动二
试画出其他的外角,看外角和是多少?
看外角与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关系?
结论: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 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 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巩固练习
一 、选择题
(1) 在△ABC中,∠A:∠B:∠C =1:2:3,则∠B =( )
A. 300 B. 600 C. 900 D. 1200
(2) 在△ABC中,∠A =500, ∠B =800,则∠C =( )
A. 400 B. 500 C. 100 D. 1100
(3)在△ABC中,∠A =800, ∠B =∠C,则∠B =( )
A. 500 B. 400 C. 100 D. 450
二、填空
(1)∠A:∠B:∠C=3:4:5,则∠B =
(2)∠C =900,∠A =300,则∠B =
(3)∠B =800,∠A =3∠C,则∠A =
B
600
750
B
600
A
独立思考
思考下面的问题,先写出来思路,再写出解法。
已知: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 求∠DBC的度数.
已知: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 求∠DBC的度数.
分析:∠DBC在△BDC中,∠BDC=900,为求∠DBC的度数,只要求出∠C的度数即可.
解:设∠A= x ,则∠C=∠ABC=2x.
∴x+ 2x+ 2x=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方程,得x=360.
∴ ∠C=2×360=720.
在△BDC中,
∵∠BDC=900(已知),
∴∠DBC=1800-900-72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DBC=180.
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
1.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
2.三角形内角和以及证明方法。
3.三角形的外角和。
4.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
交流活动:向同学讲讲你的所得和收获
作业:见课后作业题
这节课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