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授课年级 七年级 学校 华亭三中 教师姓名 陈作新
章节名称
有理数的减法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近承本章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后继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实数、整式、方程等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习了整数的减法运算,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的应用并不陌生,另外他们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运算能力。
2.做为七年级新生,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未培养,虽然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也较强,但交流合作的意识不强,自主探索的效率也较低,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学习内容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索带来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通过生生间合作、交流、竞争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及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不同性质的减法运算来验证结果来掌握难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法则中减法到加法的转变过程,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补充一些生活实例的计算问题和提高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尽量真实可行的任务,激励、引导学生参与这些任务,并最终完成任务,将知识教学融入到亲自完成一项任务的具体活动当中,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亲自体验了“做事”的经历和乐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依据的理论
遵循适合学生、发展学生的原则;遵循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有理数的减法
一般
口算卡片
扑克牌
教师展示
较好
法则的归纳
一般
Ppt课件
多媒体展示
一般
法则的应用
一般
图片+动画
多媒体展示
一般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
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5分钟
提问
能够流利的回答
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做一个基础。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冬天,某日北京白天的最高气温为10℃,夜晚最底气温为-5 ℃,请你算算这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温差为多少?引出相关的温差问题:
3分钟
北京温差的问题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规律,形成法则
就算式10+5=15让学生观察比较10-(-5)=15与10+5=15两个算式及其结果的异同点。教师给出算式10+5=5=15让学生观察比较10-(-5)=15与10+5=15两个算式及其结果的异同点。让学生畅所欲言。
7分钟
指导学生注意它们在运算上的差异和结果的相同
学生畅所欲言。
两式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形成法则奠定基础。
法则的归纳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0
在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时,要注意两变一不变,
“两变”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不变”是指被减数不变。
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探索法则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切身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初步体会由特例到一般的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练习巩固,熟练运算
应用法则解决问题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反
思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本课多次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使课堂内容变得鲜活而有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还能利用情境培养学生美好情操。
2.《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仅用几个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尽情探索,尽情交流,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自信心。
3.学生不是解题机器,但练习又是知识巩固的有效手段。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螺旋式上升的练习,特别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化成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专
家
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