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七年级历史上册优质课《第8课:百家争鸣》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儒学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1)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仁礼
清静无为
法治
兼爱非攻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强调调和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仁
孔子之政治思想
“仁者爱人”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
狭义:周礼,即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恢复周礼主张贵贱有序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德治”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为政以德”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大家尊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序。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2)具有进步性:
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孔子之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学而不厌,诲(毁)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办学思想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孔子之教育思想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乐》(佚失)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曲阜孔庙】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始创于1989年9月,其前身是孔子诞辰故里游。孔子文化节是一项融纪念先哲、交流文化、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每届活动期间,于9月26日举行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开幕式;9月28日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孔子诞辰纪念集会,进行别开生面的祭孔活动,以发思古之幽情,实现敬仰、怀念先师孔子之夙愿。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放眼世界
孟子的思想——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道德观:
四端: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论
四德:仁、义、礼、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伦理观)
政治思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基础)
给农民一定土地,不犯农时,宽刑薄赋
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天行有常(规律)”、“制天命而用之”
等唯物思想;
“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性恶论
主张治国应当是儒法并用,以王道为主,
霸道为辅。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学习延伸
爱人
为政以德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问题1: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是否相同?
提示:二者不同。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问题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否相同?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老庄之学
《道德经》石刻书法
老子思想之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老子之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之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消极悲观的态度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庄子的思想
庄子(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庄子的思想
庄子(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有利于动荡之后社会经济的恢复。
但是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发展。(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
老庄的思想的影响
世界看老子
老子天下第一
《道德经》英文版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老子》哲学对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尤其对医治一战后德国的精神创伤,起了重大作用。
法
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政治实践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度;建立封建制度。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
1、理论来源
2、观点主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3、发展趋势
4、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对法家思想的评价: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但迷信法律的作用容易导致暴政,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因循守旧。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墨 子(约前468-376年),姓墨名翟,鲁国 (今山东滕州)人。
墨家的主张
政治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节俭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三表法”)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反对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上下思想统一起来.是行政管理之根本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爱是相互的
精神
墨家学派的地位变迁
(1)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原因: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原因: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主张爱无差等,也很难在和平时期适应中国的家族宗法社会
“百家争鸣”的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深化·拓展
重点讲解
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理由是什么?
(1)法家。
(2)理由:①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②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
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深化提高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现代社会生活中儒家思想还体现哪些方面?
个人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
深化提高
教育:尊师重教,有教无类,学习和思考结合,因材施教。
道德:孝,仁义,诚信。
社会:德治,民本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儒墨之争 儒与侠
1、时代不同:孔子生在春秋末,墨子生在战国初,孔子温和,墨子激愤
2、立场不同:孔子的立场是贵族的甚至是统治阶级的。孔子看不起体力劳动,认为从事农工商的都是小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君子。墨子的立场是平民的,代表体力劳动人民,他的生活作风和思想感情,比较接近劳动人民。
3、代表士人的不同阶层: 儒家代表士人的上层,有贵族气,主要是文士,参与政治,充当智囊文秘。孔子为儒指引的出路是读书做官。墨家代表士人下层,有平民味,主要是侠客,参与军事,墨子为侠指引的路,是平时自食其力,急时行侠仗义。
相同之处: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都有原则和底线。
儒道之争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隐士是士的另类。隐士逃避政治、不逃避社会生活。
儒道之争概括为三句话:有药可救,还是无药可救;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道家大气,儒家实在;欣赏道家,赞成儒家。做人学道家,做事学儒家。
儒法之争
法家思想——血染的思想
1、儒、墨、道三家都为“天下谋”。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天下人民谋利。道家为个体幸福。儒家虽为君谋,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劝统治爱护老百姓。但法家则只为君谋,为了成为霸主保住权力权势,可以几种手段并用,法、术、势并重,所以它缺乏人民性,很少为人民着想,就很难长久。
2、儒、墨、道忠于理想,法家面对现实
3、三家复古守旧,法家与时俱进。
儒法之别
1、政治上,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宗法贵族政体的对立;
2、人性论上,是人性恶(或人性趋利论)与人性善(人性非功利论,道义论);
3、在治理国家的方法上,是“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的对立;
4、在“法”与“人”的评价上,是“法治”与“人治”的对立;
5、在法律精神上,是“刑无等级”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对立‘
6、在法律形式上,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