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高考复习>高考课件>语文课件

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ppt课件免费下载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ppt课件免费下载
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专题之
考点解读
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总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 解— ①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侧重于: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
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是考查的重点。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通假字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意思。
怎样辨别通假字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方法——掌握通假规律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②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另外,还有“案”通“按”,“庴”通“措”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1、张良出, 项伯
2、君子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寡助之至,亲戚 之
4、臣以险衅,夙遭 凶
5、拜送书于
6、唯大王与群臣 计议之












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练一练

D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
A
练一练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句读之不知
看课本专题知识备参“课文文常见通假字辑录”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一是词义大多数已发生变化。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 变化
5、词义轻重有变化
看课本 页
1、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2、词义缩小
如“让”在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臭”字,古代泛指各种气味,《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个“臭”就是指香味。现在“臭“只指臭味了。
3、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穷”古代表示“困窘”义,现在指贫穷。
即词义强化或弱化。“憾”的古义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憾”,古义比今天的程度要高。再如“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仇恨、怀恨,程度加重了。
4、词义轻重有变化
5、感情色彩 变化
“爪牙之士”中的“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是“得力助手”之义,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变为贬义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天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各率 邑人来此
2、今齐 千里
3、 体无比
4、备他盗之出入与 也
绝境
地方
可怜
非常
练一练
妻子
常见常用古今异义词

.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音shuì;④喜欢,高兴,音yuè 。如“秦伯说”
以下几点需要多注意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词的引申义
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
点滴经验——
冻结资金——
乱扣帽子——
“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开来。
例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例如:
例如: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三)掌握多音多义词音不同,义不同的特点。
如“属”
①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②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理解一词多义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
小结
学习课本专题知识备参“新大纲120个实词集释”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特点:
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种类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例如:①沛公 霸上
②假舟楫者,非能 也
③范增数 项王
④二月草已
⑤驴不胜怒, 之。





比如,(1)2006年高考江苏卷:

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
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名词活用为动词)
此知识点常在高考翻译题中考查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08年广东)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散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周访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译对“妻”字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妻:嫁给。
说明: “妻”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是“嫁给”。此外下列译法也算对:“嫁给……为妻子”、“许给”、“许配给……做妻子”、“给……做妻子”、“送给……做妻子”等。
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现代汉语:副词、介词短语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比较)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主语
+
【名词】
+
谓语
活用为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其一〖犬〗坐于前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名词活用为状语
主语
谓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的类型有:
一、表示时间
1、时汉连伐胡。(当时)
2、日侍坐备顾问。
3、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的翅膀一样)
“像……”
三、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船)
3、惠等哭,舆归营。
(用车子)
“用…”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1、童子隅坐而执烛。
(在墙角)
2、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在朝廷上)
“在……”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2、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从水路、从陆路)
“当……” “用……” “从 ……“
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3、孔子东游。
(向东)
向……
往……
※注意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状语的区别。
※名词用作动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则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例如:又郊败之。
练习:比较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
①合流屈曲而南。(名词用作动词)
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名词用作状语)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日理万机
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
名作动 成为敌兵
名作动 长腿
名作动 做
名作状 向南、向北
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
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名作状 每天
10、不可理喻
11、未雨绸缪
12、先礼后兵
13、春华秋实
14、风雨同舟
15、耳闻目睹
16、乌合之众
17、蜂拥而至
18、衣冠禽兽
19、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结果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名作状 用眼睛、用耳朵
名作动 乘船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追亡逐北
主语位置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到这里的人
逃兵
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将军身披坚执锐
以小易大
作宾语
作宾语
作主语
聪明的人
愚蠢的人
坚硬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小的东西
大的东西
形容词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位于谓语位
置,且带了宾语。
宾语
交好

形容词词用作动词
1、尔安敢轻吾射? (轻视)
2、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3、敌人远我。 (远离 )
4、稍出近之。 (靠近)
5、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6、与先君子善。 (交好)
示例: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翻译。
主语使宾语具有了某种行为,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基本结构形式:
【动+宾】=【使】+宾+动
使动用法(例句)
使
使
项伯杀人,臣 活 之(项伯)
臣请完 璧 归 赵
(秦国)舍 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让相如住在…
使项伯活了下来
使和氏璧完整
1、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的,一般都属于使动用法。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少,如果带有双宾语的,一般属于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示例: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2、舞幽壑之潜蛟。
3、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令诸君知天亡我。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弱:使……削弱
高:使……高,抬高
昂:使……高昂
弱:使……削弱
愚:使……愚笨
尊:使……尊贵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为臣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两种情况)
认为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形态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事物
意动用法(例句)
吾从而师     之
吾妻之美 我者
认为

当作
把他当作老师
认为我美
名词
形容词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答案: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答案: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②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例子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鱼肉百姓
③孟尝君客我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宾客:把……当作宾客。
鱼肉:以……为鱼肉
客:把……当作门客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例子
数词的活用
一、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 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动词)
二、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三:言其厉害。(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实词词义推断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想想看: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2、冀得一归觐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字形分析法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禾--
皿--
宀--
贝--
纟--
求--
隹(zhuī )--
歹--
月--
目---
五谷
金钱
死亡
器具
丝麻

房舍
毛皮

鸟雀
⑴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赂:贿赂)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②自缢于庭树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缢:上吊,吊死﹚
﹙绡:丝织品﹚
(缒:用绳子往下吊)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抚军亦厚赉成名。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烤)
(打)
(赏)
试试看:
(财)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2、可以独飨白粲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绳索)
(飨,食用;粲,米一类的东西)
试试看:
(双目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