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题型及趋势: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形式来看,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命题考查,而是与仿写、扩写、句式变换、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准确判断修辞的类型
二是能正确理解修辞的作用
三是能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
怎么考?
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效果)
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
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5、通过作文考查
考点解析:
2012年考纲对修辞部分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所谓“常见”,指的是教材上和日常生活中使用得较多的各种辞格,即: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比 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2)暗喻。“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3)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4)博喻。连用三个以上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①具体、形象、生动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5、比喻的作用
①要贴切;
②注意创新;
③通俗形象。
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6、比喻运用原则
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且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如“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只是说明情况,并非比喻。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审题:
要认真分析括号里面的要求,按照先“比喻”后“疑问”的格式去组织,比喻句与疑问句之间应有内在联系,不能一味从形式上靠拢而忽略了内容上的关连。可以正面入手,也可以反面着眼。
记忆是心的仓库,储藏了多少珍贵的往事?
眼睛是心的窗户,映出了多少美丽的风景?
虚伪是心的迷雾,抹杀了多少真挚的友情?
自卑是心的屏障,隔离了多少成功的机会?
1、特点
拟人和拟物的总称。
特点: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作用: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二、比拟
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
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的明天,你恨不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物。
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
例④: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作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
圣马克堂是广场的主人。
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
3、作用:
形象生动,唤起联想
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请另选一物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例句:雨伞,你注定一生以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你自己.
简析: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注意以下要点:1.运用拟人手法。2.形式上应为三句话。3.大致意思应是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4.如果不是赞扬某物,要注意是否合乎事理。
黑板,你注定一生与粉尘为伴,时时为别人传授知识,却磨损了你自己。
蜡烛,你注定一生与黑暗为伴,时时为人们发光发热,却耗尽了你自己。
1、特点和作用:
特点: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三、借代
2、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
个诸葛亮。
(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
(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
(用“华尔街”代美国部分人)
3、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
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
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
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解放军)——容易产生误解。
在古代诗文里,借代辞格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借喻与借代的不同点
借喻与借代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都不出现,所以二者容易混淆。
1、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
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帐。(“歪嘴巴”是那个人长相上的特征,与所代的人有关联,是借代。)
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帐。(“寄生虫”与本体并无关联,只是某人不劳而食与“寄生虫”相似,是借喻。)
2、借代的借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巾”只代指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以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等。
3、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如可以说“共产党像太阳”,不能说“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请分辨以下句子用了
借喻 还是 借代
练习
1、一朵浮云把银盘遮盖了。
2、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借喻 本体是月亮,喻体是银盘。
借代
借用事物:黃口
代替事物:雏燕(雏鸟的嘴呈黃色。)
3、烽火連三月,家书抵萬金。
借代 借用事物:烽火
代替事物:战争
1、特点和作用:特点: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四、夸张
2、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
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
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例: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例: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1、特点和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作用:便于吟诵,有音乐美;
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五、对偶
2、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依形式可分为工对、宽对。
工对: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
仗要求;
宽对: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春晖又红万朵花 老梅到时自然红
芳草春来依旧绿 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回大地千峰秀 冬雪欲白千里草
锦江春色来天地 芳树无人花自落
上联和下联配对(注意顺序)
春山一路鸟空啼 日暖神州万木荣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特点是“对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比)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对比主要是从内容上说的,它要求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对形式没有严格要求。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
1、特点和作用:
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六、排比
2、种类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中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将下列句子改写为一个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使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答案举例:
我喜欢自然风光,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使我着迷;
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
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美妙动听的音乐更让我陶醉。
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2006年全国卷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喻和排比的运用。解答此题,比喻的本体应是一样的,但喻体的选择要不同并尽可能新鲜;三句话要构成排比,突出其气势;同时,要把握句式特点,注意内容连贯。
参考答案:
和谐是音乐家演奏的动人旋律;
和谐是油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
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七、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诘)
1、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1)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九、反复
1、概念: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2、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3、反复的种类:
(1)接连反复:
例1: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
例2: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买儿救穷,砍头示众,密密杀戮, 严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情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4、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十、双关
1、概念: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
2、作用:
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3、种类:
(1)谐音双关
例1: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例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2)语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十一、顶真
1、概念: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例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例2: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
2、顶真的作用:
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十一、回文
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例1: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例2: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例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搏,博者不知 。——老子
十二、互文
1、概念: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
例2: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3:烟笼寒水月笼沙(雾气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2、互文的作用:
运用互文,可以使语言简练,避免重复,表意含蓄,句式整齐,音律和谐。
十三、通感
1、概念: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例2:你笑得很甜。(“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2、通感的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十三、通感
1、概念: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例2:你笑得很甜。(“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十四、衬托
1、概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2、作用: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种类:
(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