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纪念白求恩》、《谈语言》
单元学习目标:
(一)阅读
1. 本单元所选四篇议论文都是名家作品。有的是名篇,也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有的虽非名篇,但同样文质兼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高度评价了白求恩医生的共产主义精神。语言学家王力的《谈语言》论述了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大学者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告诉我们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则语出惊人,提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思维的观点。
2. 四篇课文都是立论文章,论点是文章的中心。有的课文题目就是论点,就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思想一目了然;有的篇目论点在文中提出,题目则点明话题。
3. 四篇课文风格各异。《纪念白求恩》高屋建瓴,《谈语言》大雅似俗,《最苦与最乐》语重心长,《懒惰的智慧》幽默传神。
(二)口语交际
1. “交流格言”的口语活动同样体现了议论的特点。口头的议论,在生活中比书面的议论用得更多。
2. 格言是思想的凝缩,往往富有哲理,很能给人以启迪。从语言的角度说,格言精致典雅。多掌握一些格言,无论对于提高思想水平,还是对于提高语言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格言又是写作议论文的重要材料,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使用。这也是安排格言交流这一活动的意义。
(三)写作
1. 本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作为三大文体之一的议论文的写作起步最晚,难度最大。教师须以更大的精力指导学生认真写作。
2. 学生初写议论文,须强调议论文的体裁特点——以议论为主。因此,事实论据的运用须简洁概括,不宜繁细。
3. 议论之难,主要在于理论论据的运用。因此,须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发展思维,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从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看,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思维顺畅,才能文理通畅。只有思维严密,富有论证性,议论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同时,思维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写作教学理应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方法指要:
1. 阅读教学,要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
2. 如果说记叙文、散文较适于朗读,那么议论文较适于默读。或者说默读能力更适于在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就朗读而言,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较另两篇为宜。如果说记叙文和散文的朗读应注重感情饱满,那么议论文的朗读应注重读出文脉,不读破句。
3. 如果说叙事类课文的分析可按行文顺序进行,那么议论文的分析更应注重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4. 本单元的附文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和课文密切相关,教学中应重视发挥其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分配一定的教学时间,也可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练习题。
5. 就读写结合而言,本单元的写作主要是借鉴模仿课文的形式,而不作内容方面的联系。
《纪念白求恩》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深刻的立意:
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的。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而是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从而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深刻的立意使文章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作为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
1.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态度来分析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的,第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的,三者互相配合,构成了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这三个分论点又是互相联系的,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必然具有高尚的人生态度,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必然具有很好的职业修养,以自己的专业为他人为社会造福。
解析完美的结构:
本文结构简明。全文共4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部分。第1自然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自然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自然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文章的结构顺序安排十分合理。白求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因此作者首先从国际主义的高度来评价白求恩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非常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而这些日常的工作生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人生观,因此作者紧跟着就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然后作者再从一名医生的特殊角度来评价他的职业修养。第4自然段作为全文的总结主要是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表面上看,这里只是提到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其实,这不是单独强调第二个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如前所述,白求恩精神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最适合作为学习白求恩的着眼点。文章的结构又是非常的自然得体。作为一篇悼念文章,总要对被悼念者进行介绍。在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说明被悼念者和自己的交往。而作为悼念性的议论文,这样的介绍和说明往往是安排在开头和结尾。本文同样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开头对白求恩的事迹进行了概括的介绍,结尾谈到了白求恩和自己的交往,以表达悼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并没有独立成段。这是因为,开头对于白求恩的介绍,不仅是全文议论的引子,而且是特别作为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论据的。在介绍之后,接着就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显得特别紧凑。结尾在写到白求恩与自己的交往,表达悲痛之情之后,马上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过渡到学习白求恩,同样显得自然紧凑。结构的自然得体还表现在中心论点的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没有单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而是在第1自然段,也就是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顺势提出。这样既避免了单独表达中心论点的生硬,又使第一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联系十分紧密。
学习鲜明的对比论证
本文第2、3两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第2段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第3段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会简洁的叙事特点
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悼念文章,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这既是表达悼念之情所必要的,又作为展开议论的事实论据。议论文的叙事不同于记叙文的叙事,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叙事是文章的主体。而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叙事主要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因此议论文中的叙事必须简洁,一般多用概括性的语言。本文的叙事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行文非常简洁。
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富有感染力。首先是成语的运用。本文篇幅不长,只有千余字,而其中的成语却有10来个之多,如“不远万里”、“以身殉职”、“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这些成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简洁凝练。其次是流畅的句式。本文句式齐整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生动流畅。排比、设问的运用对于行文的流畅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文章最后的一组排比句特别能体现句式的流畅。文章的结尾,作者要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意义。写到“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就此结束,会显得枯瘠窘迫,收束无力。因此作者先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宕开一笔,紧接着就以一组排比句展开“大有利于人民”这个语义中心,“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写志趣,“有益于人民”写人生价值。语义丰满,五彩缤纷,热情洋溢,气势磅礴,如同赞美诗一般。设问句虽然全文只有一个,但用在关键的地方,用得十分精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一个设问,既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人们对下文评价的关注,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文意鲜明,文势顺畅。再次是准确而灵活的遣词造句。细读本文,可以发现作者的遣词造句准确而又灵活。例如,作者三次提到白求恩的人生态度,第2自然段说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在第1自然段说的是“毫无利己的动机”,第4自然段说的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却又不能互换。比如,不能说“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也不宜说“毫无利己的动机的精神”。其实,灵活正是为了准确,同样的准确又足见其灵活。再如,文章开头第一句说“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三句说“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意义一致,却又不能互换,因为前者需要表达的是来中国的目的,而后者则是白求恩行为的分析解说。又如,第2段中的“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和“无不为之感动”。总之,凡相同语义的表达绝不雷同,而是根据前言后语调整变化,以求意义的精当、文句的贯通和节奏的适度。
谈语言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模拟试题】
《纪念白求恩》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狭隘( ) 拈轻怕重( )
晋察冀( ) 热忱( )
殉职( ) 鄙薄( )
漠不关心( )纯粹( )
2. 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解释整个词语。
(1)不远万里:
(2)拈轻怕重:
(3)精益求精:
(4)漠不关心:
(5)见异思迁:
(6)微不足道:
3. 填空。
(1)《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 。白求恩是 (国籍)医生,他是 战争爆发后来到中国的。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 。 ,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它是议论文的中心; ,就是提出论点的理由或根据,有 论据和
论据; ,是指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方式。
4. 选出和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梅尧臣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5. 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删掉“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删掉“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行不行?)
(3)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采取排比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6. 课文总共有四个自然段,前三个自然段中每段都有一个分论点,仔细阅读全文,尝试从文中总结出这三个分论点。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7. 思考课文中提出的三个分论点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三个分论点合起来构成文章的中心论点,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个中心论点吗?
8. 课文前三自然段的作用是提出三个分论点,那么第四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想一想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好处。
二. 强化阅读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9.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
A.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10. 指出文中的三个“这”字,一个“这种精神”各指代什么?
11. 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例证法与引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12. 用横线将文中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
13. 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三. 链接课外
朗读《白求恩纪念歌》(作者朱子奇),回答问题。(选作题)
秋风吹着细雨,
延水奏着哀曲,
从遥远的五台山,
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
来纪念您!
这里——
河边的石头,
山上的野草,
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
您静静地安息吧!
在您的后面,
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
已经起来了,
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
高举新医学的旗帜,
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
勇往直前!
14. 这首诗和《纪念白求恩》,都是悼念白求恩的,两者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5. 《白求恩纪念歌》里写道:“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如果把这两句写在《纪念白求恩》里,你觉得行吗?为什么?
16. 《白求恩纪念歌》里写道:“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纪念白求恩》里却只说:“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为什么?
17. 想一想,白求恩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值得赞扬,今天的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的哪些精神?
《谈语言》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时髦( )圩堤( )斟酌( )
勉强( )逻辑( )
2. 辨字组词。
握( )撑( )僵( )疆( )
违( )讳( )譬( )髦( )
揖( )辑( )
3. 解释下列词语。
(1)弄巧成拙:
(2)适得其反:
(3)以讹传讹:
(4)约定俗成:
(5)一劳永逸:
4. 选出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他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于人的甚多。
B.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昂然。
C.他画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莫不惟妙惟肖。
D.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 、 ,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 、 ,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2)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 ,反复 ,不要以讹传讹。
(3)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 ,又要考虑 ,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6.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阅读完课文后体会一下这篇文章有哪些特殊的风格,并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7. 由于课文是一个谈话记录,所以论点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具体的谈话中。阅读课文,你能从谈话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吗?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8. 读完课文后,你对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有哪些新的认识?写文章要注意用语要规范,不能脱离口语,平时你写作文时注意过这些问题吗?重新读一下你以前写过的作文,你一定会发现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试修改这些习作并尽量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二. 强化阅读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
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9. 选段部分论说的中心是 。
10. 作者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选段第1段中三个加点的词语,各是指写文章的什么弊端呢?
“华丽”是指 。
“文雅”是指 。
“美妙”是指 。
12. 你喜欢朱自清的早年作品还是晚年的作品?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 链接课外
语言如镜
①语言是一面镜子,()是人用口吐出来的,还是人用笔写出来的,()能照出他的思想。
②比较明显的是胡屠户这一类“粗人”,在他口里,中举前的范进是个“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的“现世宝”,中举后的范进则是“才学又高”、比城里张府周府里的绅士还“体面”的“贤婿老爷”。这方面较“雅”的例子,则是苏学士从和尚那里享受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级别不断提高的待遇。一个是胸口长毛满脸横肉的屠夫,一个是慈眉善目淡泊名利的出家人,语言却照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势利。
③当然,人只有 之分,正如李子有大小甜涩之分一样,在所难免,只要“言为心声”倒也能让人接受。若用语言装饰门面、掩盖本质,则是可笑可叹可憎了。刘阿斗所谓“此间乐,不思蜀”,虽然“数典忘祖”,倒也憨态可掬,而后来鹦鹉学舌般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则让司马氏笑掉大牙了。
④更有甚者,有时“粗”的语言能照出人的真成率直,如鲁达、焦大。“雅”的语言则照出人的虚伪贪婪,如蔡京、贾珍之辈。政治家中,彭德怀的骂娘不也比阴谋家的口号动听多了?
⑤近来报上“自我解剖”类的文章颇多,其主题多是对功名利禄嗤之以鼻,虽然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得了若干次全国性的大奖,但仍然“很不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每每读到占有相当篇幅的这一类内容的文字,我便有一种吃鱼吃到一半才发现另一半还没有熟的感觉。这些文字照出来的形象,总令人觉得别扭。
⑥思前想后,语言真是一面“照妖镜”。不管你是昧着良心说,还是曲着笔调写,你的灵魂总被它照得一清二楚。
13. 在第①段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4. 第②段画线的这句俗语,现在常说成 。
15. 第②段中,从胡屠户与和尚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势利,写法上却有所不同。写胡屠户用_______手法,重在表现他 (用一个成语)的势利特点;写和尚则采用对偶,活画出他 (用一个成语)的势利特点。
16. 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两个势利的人物例子。
(l)
(2)
17. 第③段中,联系上下文,填入横线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聪明愚蠢
B. 善恶雅俗
C. 高矮美丑
D. 高尚卑劣
18. 第3段画线句可以引出一个成语 。 “鹦鹉学舌”可以换成一个同义成语 。
19. 鲁达是著名古典长篇小说《 》中的人物。
20. 用“嗤之以鼻”造一个句子。
21. 第⑤段中,这里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意思是: 。
22. 下面是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自我解剖”类的文章,未读完就会发现其语不真诚。
B. 读“自我解剖”类的文章,读完才发现其语不真诚。
C. 读“数十万字的作品”,未读完就会发现其语不真诚。
D. 读“数十万字的作品”,读完才发现其语不真诚。
23. 本文的标题不能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因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10字以内概括)。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一方面(第②段): ;另一方面(③④⑤段): 。
24.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25. 本文的结构,我们认为是:
【试题答案】
《纪念白求恩》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略
3. (1)毛泽东 加拿大 抗日(2)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论点 论据 事实 理论 论证方法
4. B
5. (1)删掉“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只说后一句“国际主义”就不够突出,“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也不够突出。再则删掉一个短句,前后都是长句,语句不够活泼。(2)不行。因为白求恩的医术高明是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公认的,但假如范围删去的话,就变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那白求恩的医术就不一定是最高明的了,这样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采取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五点内容,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6.(1)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2)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3)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7. 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分别从政治态度、人生观和职业角度分析,三者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构成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 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8. 第四段是全文总结,主要是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
二. 强化阅读
9. D
10. 前三个“这”指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样”指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11. A
12. 略
13. 运用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突出论点。
三. 链接课外
14. 《纪念白求恩》侧重评价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揭示向他学习的意义;《白求恩纪念歌》侧重抒发对白求恩同志的悼念,寄托哀思,表达向他学习的决心。
15. 不行。因为《纪念白求恩》是议论文,侧重理性分析,文中加入抒情性语句不和谐。
16. 二者虽然意思相同,但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也就不同。《白求恩纪念歌》属于诗歌,侧重抒情,语言生动、形象;《纪念白求恩》属于议论文,语言简明、准确。
17. 略.点拨:回答问题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即可。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而诗歌则以抒情为主。
《谈语言》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略 3. 略 4. C 5. 略 6. 略。
7.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8. 略。
二. 强化阅读
9. 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0. 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说明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11. 写文章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不朴实;写文章不能够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12. 略
三. 链接课外
13. 无论(不管)总(都)
14.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15. 对比 前猖后恭 趋炎附势。
16. 菲利普夫妇、奥楚蔑洛夫、贾雨村等。
17. B
18. 乐不思蜀 人云亦云。
19. 《水浒传》
20. 略
21. 只是辛勤写作,不追求名利。
22. A
23. 标题是比喻形式,作论点不明确 语言能反映思想 语言可以直接反映思想 用语言装饰门面也不能掩盖思想
24. 举例论证。
25. ①|②③④⑤|⑥|理由:根据开头总提与结尾总括的内容,本文主体部分从“用口说出来的语言”和“用笔写出来的语言”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第②到第④段都是举“用口说”的例子,第⑤段举 “用笔写”的例子。
【励志故事】
你的引信比别人长
陆勇强
一个高中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在学校的篮球队里,他的球艺并不如人,经常被教练批评,有几次教练还想要淘汰他另择人选。可是,主教练认为他有潜力,坚持让他留在队里,并且让他随队观看比赛,任务是为队员们抱衣服。
主教练让他苦学球艺,鼓励他说:“你很有天分,我相信你。”一年后,他当上了学校篮球队主力,才华终于得以展现。
他就是迈克尔•乔丹,美国的一名天才篮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