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作者:小强
联系方法:http://blog.cersp.com/userlog19/50590/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一篇小说——《窗》,让我们看看窗内窗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好吗?现在把课文发给大家,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不动笔墨不读书’哦!希望大家在阅读时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
(分发缺少最后一段文字的材料,学生阅读,教师巡看阅读情况。5分钟后)
师: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呢?
生:两个。
师:有名字吗?
生:没有。
师:为了方便叙述,能不能用你们的方式区分这两个人物呢?
生:甲、乙。
生:A、B。
生:靠窗的、不靠窗的。
师:为了直观起见,那我们就以“靠窗的”和“不靠窗的”来区分这两个人物吧。现在,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呢?尽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句子。
(一生复述)
师:现在大家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能不能告诉我你最想评价哪一个?是靠窗的?还是不靠窗的?好,请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与同座交流一下你愿意评价的这个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写人物评价、交流讨论)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生:靠窗的病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
生:我觉得这个病人很乐于和别人分享快乐,很无私。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无私呢?
生:(读原文)“这时,他开始为同伴描绘窗外所看到的一切……”
生:还有后面他听到’栩栩如生’的描绘,可见这个病人能描述这一切景象,说明他很乐观。
师:乐观,并且愿意把这种乐观分享给别人,说得很好!还有谁愿意说说?
生:我评价不靠窗的病人,第9段的“纹丝不动一仍然盯着”这些词突出不靠窗的病人缺乏同情心。
师:大家找到这些词没有?你能不能把这几段读给我们听呢?按照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读文段)
师:刚才他有一句话读得很有感染力,大家听出来没有?
生:“他凭什么……”
师:对!他把语气读出来了,这时候大家感受到这个病人什么样的心理呢?
生:妒忌。
师:刚才他在文中发现了一个词——纹丝不动。
师:你们从这个词中读到什么?
生:冷漠无情!
生:冷血!
生:没有人性!
生:见死不救!
生:麻木不仁!
师:大家还从文章中读出别的什么味道没有?
生:这个病人还很会做表面功夫。(笑)第13段,这时候开口“正当得体”。
生:文章写不靠窗的病人写得十分真实,通过他的想法和行为写出了人的弱点:自私和嫉妒心。文章最后的结果揭示了自私心和嫉妒心遭受的结果多么残忍!
生:第6段描写了他一系列的想法,充分写出了不靠窗病人的心胸非常狭隘。
师:好,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读)你看出这个病人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生:他最先是惭愧,后来变成妒忌,他巴不得那个病人早点死去。
师:当妒忌的念头第一次冒出来,大家读“为什么偏偏是他?”这时他——
生:惭愧。
师:他拼命想控制这个不光彩的念头,可是没有控制住,念头变成什么?
生:“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师:到最后面对病友的生命即将消逝,他还在想——
生:“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
师:上面这三句话,有区别吗?
生:程度越来越加深了,显露出入性的弱点:贪婪、自私、妒忌。
师:现在你们对这个病人是否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呢?
生(七嘴八舌):自私、冷漠、见死不救、残忍……
师:文章写到这里,大家是否感觉少了点什么吗?
生: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小说确实还有个结尾,哪位同学愿意给文章补个结尾呢?
(学生讨论热烈)
生:“此时已是深秋,花儿已凋谢,唯有小溪在流淌。”
师:很有诗意啁!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写花儿凋谢呢?
生:靠窗的病人看到的景物应该很悲凉。
生:“窗外只是一片冷漠的世界”,“窗外只是一个破铜烂铁的堆放地”。
师:哦,你还写了两个。我发现多数同学都写了不好的景象。大家觉得窗外究竟应该是好的景象,还是不好的?
生:不好的。
师:为什么?
生:越是不好的景象越能映衬靠窗病人的高尚。
生:还可以表达出一种讽刺的味道,“恶人有恶报,这正是不靠窗病人应得到的下场。
师:现在大家作个比较,看看原文是不是按这样的思路来写的。(出示幻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哪个更好?
生(惊讶,既而沉思):一面墙好。
师:为什么?
生:把视野挡住了,一无所有,这比外面破败景物还要可怕,这是更加严厉的惩罚。
生:我觉得还有“狭窄”,一堵墙挡着使视线狭窄,也暗示那个病人心胸很狭隘。
生:这堵墙好像让一个病人在监狱里没有了自由。
师:这四面的围墙让人感觉像监狱。大家看这个病人病得很重,不能下床、看报纸,他只能仰躺在床上,向上看——
生:墙。
师:左右看——
生:墙。
手:他最怕见的就是——
生:墙。
师:他天天时时刻刻见到的就是墙,他暴露人性最丑的一面最后见到的是墙,而且比屋内的墙——
生:更难看。
师:从哪里看出采?
生:光秃秃。
师:你要是这个病人,你会怎样?
生:气死了。(笑)
师:形容一下你的心情。
生:也许良心受到谴责,特别后悔。
师:两个病人之间其实也隔着一堵墙,让人想起鲁迅写的“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就是一堵难以逾越的心灵之墙啊!结尾是墙,可是标题为什么是‘窗’?
生:窗开阔视野,墙阻隔视线,不仅是病房的窗,还是心灵之窗。
师:这扇窗折射出两个不同的灵魂。人性是复杂的,我们身上既有善的因素,也有——
生:恶的元素。
师:大家承认吗?
生:承认。
师:比如考试时……
生:想到作弊。
师:可是大家都作弊了吗?
生:没有。
师:因为我们的良知遏制了想作弊这个“恶”的念头。其实,我们随时可能成为靠窗的病人,也随时会成为不靠窗的那个病人,关键在子我们能否把恶的幽灵阻隔在我们心灵之外,如果能,那我们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同学们可以想想你的心灵中有没有不靠窗的病人那样的恶的幽灵在时隐时现?老师现在给大家一份作业自助餐,你可以挑选自己最拿手的一两项选做。(出示幻灯片)
1.摘录文中的成语,用其中五个编写一段话。
2.以(人性的弱点)为题写自己的一段经历。
3.推荐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项链),就文章结尾,写读书笔记300字。
《窗》课例点评
张世鑫:本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师将缺少最后一段文字的材料发给学生,老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时,让学生发现文章存在的欠缺,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文章补出结尾。学生对结尾的补充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补出较为合理的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嚏建筑:我对本课中师生的“文本意识”深为赏识,这是母语教学的“基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人物时,从关键词句人手,让学生体悟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如在评价不靠窗的病人时,教师锁定关键词“纹丝不动”,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性格特征。教师又让学生比较分析三句话:“为什么偏偏是他?”“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学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自私、妒忌。
张世鑫:另外,教师对小说主题的开掘准确到位,引导学生看到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刻哲理。小说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教师对“墙”这一意象的哲理意蕴做了准确的定位,在这里“墙”不仅是挡住视线的屏障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心灵隔阂的象征。教师将小说的主题从一般人性的弱点上进行了升华,“窗”就有了独特的哲理意蕴,它是人的心灵之窗。教师化抽象的概念为形象的描述,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史建筑:在您说的这一环节中,教师提问“结尾是墙,可是标题为什么是‘窗’?”这一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效果极佳,既水到渠成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思维,深化了作品主题。
张世鑫:教师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复述情节,这有利于学生理清小说思路。在“写”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写人物评语,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要点意识,又培养了他们评点写作的习惯。有感情的阅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读”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读出感情,读出节奏的变化,以读促学,以学助读,学生体悟到文本的内蕴,对人物的心理、性格也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史建筑:我感觉这节课还有一个成功之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采用了“自助餐”的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题型和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也是语言整合的过程,在对文本的挖掘中达到了“双赢”。第二题,深化了文本的主题,提高了学生的“内省力”。第三题,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文本,一来学生对这种笔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二来他们也会在写作中运用,从而提升了写作水平。
综论
史建筑:我对小说教学还有如下意见。
1.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了“体验”作支撑,小说教学就丧失了真正的体味和感悟。
2.重“情节”,也要重“细节”。舒乙先生曾说过“编故事易,编细节难”,我们应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人体味文本的魅力,不管是大的“情节”,还是小的“细节”,只要走进去,那就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至今我难以忘记一些大师品读经典韵范例:夏丐尊先生引导品读<红楼梦)中黛玉的话“只刚读了‘四书”中的“只刚”;叶圣陶先生品味(社戏)中在戏台乱动的“红红绿绿”;汪曾祺先生品读(祝福)中“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的“剩”。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经典,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3.切忌将“小说要素”截然分开。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过渡语:“以上是人物的分析,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作品的情节”。我们不妨从创作与阅读的关系来分析,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本来浑然一体的诸要素,到了阅读过程中,为什么非要拆分得清清楚楚?即使拆开了,是否还有交叉或重复?我想小说的教学应该遵循小说创作的规律,否则,经典的作品会在我们的“精心”切割和分条缕析中,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