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资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 中考复习资源

  • 格式:  DOC
  • 大小:  194K    11张
  • 时间:  2016-05

中考历史生活变迁专项复习模拟考试练习试卷免费下载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中考历史生活变迁专题复习攻略加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专题导语
  所谓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味着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16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探究其原因,进而理解这些变迁是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中愈加突出强调“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
考点梳理
一、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
  考点1 “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旅行者”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辆火车。
  影响:火车的发明促进了陆路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铁路时代”。
  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考点2 卡尔·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利用内燃机驱动车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更加先进的四轮汽车,此后又建成了汽车装配线。汽车工业很快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
  1903年,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利用内燃发动机驱动螺旋桨,进行飞行试验。他们制造出一架名为“飞行者1号”的飞机并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考点3 爱迪生电器的发明,电器的广泛应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爱迪生:美国发明家,他在一生中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
  主要发明:电灯、电话机、电车、电报机、电影机、电压表、留声机、蓄电池等。电灯的发明是他最重要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照明方式。
  历史地位: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外,与之相应的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看电影、听留声机播音、欣赏爵士乐……成为时尚,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隐性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社会生活。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及空间技术逐步兴起,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通过遍及世界的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进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综述: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起彼伏;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的出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也受到猛烈冲击,发生了相应的变迁。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做出的努力;二是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其中,旧与新、中与西的冲突、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复杂多样的景象。
  考点1 张謇兴办实业及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历史背景: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开矿山,利用廉价的中国原料和人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本国工商业。他提出“实业救国”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发展缩影: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纺织品,大生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深度理解: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考点2 轮船、火车、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而近代中国社会在这两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
  新式交通工具:①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相继传入中国,一方面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学科内综合]
  ①中国史: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通车,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②世界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并试车成功。从此,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
  深度理解: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追根溯源,这是西方工业革命作用于中国的结果。
  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1896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次年传入上海。民国时期,中国电影业渐趋成熟。)
  考点3 电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
  新式通讯工具: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1882年,在上海出现近代中国第一家电话局。)
  文化:1872年,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注意:不是“最早的”);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考点4 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变革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人们开始对许多不合理的风俗习惯进行变革。
  民国政府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链接]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各种生活陋习卷土重来。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强调]传统的习俗因传统势力强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比如缠足的陋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彻底废除。
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知识综述: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因此中国现代史十分关注社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众多的发生在父辈和我们自己身边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考点1 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两个阶段来掌握,一是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二是改革开放后到我们生活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20世纪末,中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考点2 就业制度的变化,就业观念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发生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主要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考点3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保、医保改革正在进行中。
  考点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报纸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联系上文《申报》相关知识);影视是音像媒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近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联系照相、电影等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即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应用的层面上讲,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前两类属于传统媒介,各自都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轨迹,后一类是现代社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媒介类型。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情感态度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性,所以应当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社会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也让我们认识到物质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关系,培养与时俱进、富有竞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10年前,张謇设在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开张试车,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但好景不长,后来大生纱厂负债累累被吞并。据此回答1—2题。
 1、大生纱厂开张试车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化纱厂
 B.这是南通开办的第一家工厂
 C.纱厂的规模在全国最大
 D.创办者是清末状元“下海”
 2、张謇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打开了人生的另一页,“张謇现象”( )
 ①说明他有强烈的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 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 ③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种表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包括(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 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的交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此回答4—5题。
4.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导致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戊戌变法
5.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人们借助它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迅速传递到目标地点,下面传媒中成为信息社会标志性传播手段的是( )
 A.电影       B.电视
 C.互联网     D.报刊
 6.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这说明( )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旧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7.下列史实发生在距今一百年时的是( )
 A.京张铁路通车典礼     
 B.政府下令剪辫、易服
 C.唱《义勇军进行曲》      
 D.科举考试结果揭晓
 8、过去市民要凭票去购买日用商品,而现在的超市,物品非常丰富,请说出决定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经营方式的变化
 C.外来产品的进入   D.经营思想的解放
 9、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有( )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持证上岗”“公开招聘”“自主就业”这些新名词的出现是在( )
 A.改革开放后     B.改革开放前
 C.建国初期      D.民国时期
 11、“民以食为天”出处于《汉书·郦食其传》。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粮食之意,而世人更愿意诠释为“吃”。下列对改革开放后,“吃”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尚未彻底得到了解决
 B.吃讲究营养均衡,精细搭配
 C.绿色食品等营养科学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D.野菜、粗粮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12、“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体现了火车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火车这一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得益于被称为“铁路机车之父”的( )
 A.富尔顿       B.史蒂芬孙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13、下列中外历史人物中,为人们生活的进步在同一领域作出贡献的是( )
 A.史蒂芬孙——詹天佑
 B.卡尔·本茨——张謇
 C.莱特兄弟——侯德榜
 D.爱迪生——邓稼先
 14、在1888年9月12日的德国报纸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请你猜猜车上的男人可能是( )
 A.史蒂芬孙      B.富尔顿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15、下列各种现象中,在19世纪60年代的欧洲能够看到的是( )
 A.电话往来
 B.火车行驶
 C.汽车奔跑
 D.电视转播
 二、非选择题
  21、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欧风东渐,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詹天佑         ②中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     
      ③                 ④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简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物质文化的变化在过去的200年中比在此前5000年中发生的变化都还要巨大。18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今天,金属和塑料制品补充了石材和木材;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骡子;蒸汽能、架油和核动力船只取代了风力和人力;多种合成纤维与传统的棉布、羊毛和亚麻竞争一;电力取代了蜡烛,成为只需轻轻按动开关就源源不断的能源。这些伟大的变革都源自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大革命是西方文明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达4.15亿,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一因为在城市居住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西方的许多国家如英国、比利时、德国和美国,到1914年时,已使它们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以上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一位即将离开印度的英国总督曾说,他在任期间发动了二三种巨大的社会改良引擎—铁路、统一邮政和电报”。1853年,印度第一条运载旅客的铁路开通。1854年,恒河运河完一工。1851年,印度国内出现了第一封电报。1865年,开通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电报通讯。
材料四:
            清末电话公司的接线生                           1908年上海有轨电车
    (1)根据材料一回答,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与哪两大革命有关?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化?               
     (3)请你从两个角度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
 
18.中国近代社会,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是创办报刊。报刊也因此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宣传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的阵地。观察下列图片,回答。     (1)简要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宣传了怎样的思想或政治主张?
 (2)分别说明这些思想或政治主张实践的相应历史事件及主要意义?
 图一: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图二: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图三:对应的历史事件         ;
 主要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铁路则必用火轮车,方可驰骋如飞。无论凿山塞水,占人田业,毁人庐墓,沿途骚扰,苦累无穷。而此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困。诚如指示,于中国地方大局种种关碍,实属断难准行。且内地股匪未靖,伏莽滋多,遇此等惊世骇俗之举,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
                         ——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同治四年三月十九日
材料二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官员对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上持什么态度?他们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作者对铁路看法如何?
(3)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D2.A3.A4.A5.C6.D7.A8.A9.D10.A11.A12.B13.A14.D15.B
16.(1)京张铁路;史蒂芬孙。(2)上海;第二次工业革命。(3)新式旗袍,中山装。(4)国民的人格平等观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符合题意即可)
17.(1)科学革命,工业革命。(2)城市化。 (3)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也在客观上传扮了先进的技术。印度、中国的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18.(1)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民主和科学。(2)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19.(1)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着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2)材料二的作者则强调修建铁路的重要性。(3)我同意材料二作者的看法,铁路的修建,可以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15.(1)上海。(2)新式旗袍;中山装。(3)国民的人格平等观念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大意相同即可。)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