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用AI助手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资源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 中考复习资源

  • 格式:  PPT
  • 大小:  1.4M    46张
  • 时间:  2016-04

免费下载化学中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总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化学中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化学中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总复习ppt课件免费下载化学中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总复习ppt课件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中考考点清单
常考类型剖析
实验突破
中考化学总复习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分子和原子
考点二 原子的结构
考点三 元素
返回总目录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 、 和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如氢气的构成粒子是 ,汞的构成粒子是 ,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
和 。
原子
分子
离子
氢气分子
汞原子
钠离子
氯离子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分子和原子
(2)微观粒子(分子)性质及其应用(高频考点)
中考考点清单
2.分子运动现象(详见实验突破栏目)
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水在蒸发时,它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中考考点清单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性质不再保持。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 的最小粒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
中考考点清单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①分子是由 构成的。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原子
中考考点清单
中考考点清单
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返回考点目录
例题
原子
考点二 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负电荷
核电荷数= =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中考考点清单
原子核
正电荷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高频考点)
(1)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 层,最多的有 层,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 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 个)。
(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
电子数
原子核
质子数


8
2
中考考点清单
①稀有气体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 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
②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4个,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 电子,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③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 4个,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 电子,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8
少于
失去
多于
得到
中考考点清单

3.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2)分类
阳离子:失去电子带 的原子,如镁离子 (填离子符号,下同)、铵根离子 。
阴离子:得到电子带 的原子,如氯离子 、碳酸根离子 。
(3)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正电
Mg2+
NH4+
负电
Cl-
CO32-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2个镁离子
中考考点清单
重点突破 湖南近3年中考有关微粒结构示意图常见命题点分析
一、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
命题点 判断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2013年考查7次,2012年考查13次,2011年考查6次)
命题解答 详见P15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中考考点清单
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应用
命题点1 判断微粒的元素名称和符号(2013年考查1次,2012年考查1次,2011年考查1次)
命题解答 根据该微粒的质子数判断元素名称,如A,质子数=11,则A为钠元素,元素符号为Na;如C,质子数=17,则C为氯元素,元素符号为Cl。
命题点2 判断微粒是否为同种元素(2013年考查3次,2012年考查1次)
命题解答 关键在于看这两种微粒的质子数是否相等,质子数相等的为同种元素,如A和D;C和E。
中考考点清单
三、最外层电子数的应用
命题点1 判断微粒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2013年考查3次,2012年考查6次,2011年考查
1次)
命题解答 首先判断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为原子结构示意图,若不是,先转化为原子结构示意图再判断。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4时,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如B、C和E;最外层电子数<4时,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氢、氦元素除外),如A、D和F。
中考考点清单
命题点2 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2013年考查2次,2012年考查1次,2011年考查1次)
命题解答 主要看最外层电子数是否为8(只有1个电子层时为2),等于8的结构稳定,不等于8的结构不稳定,如:C、D稳定,A、B、E、F不稳定。
命题点3 判断是否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012年考查1次,2011年考查1次)
命题解答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对于原子而言,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氢、氦除外),如A、F。
中考考点清单
命题点4 判断原子得失电子能力(2013年考查5次,2012年考查3次,2011年考查3次)
命题解答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判断主要看最外层电子数与4的关系。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如E;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该元素易失去电子,如A和F。
中考考点清单
四、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应用
命题点1 判断微粒是原子、阳离子还是阴离子(2013年考查4次,2012年考查6次,2011年考查
6次)
命题解答 关键从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上判断。①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微粒不带电,为原子,如A、B、E、F;②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微粒带正电,为阳离子,如D;③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微粒带负电,为阴离子,如C。
中考考点清单
命题解读 首先判断出元素符号(如二中的命题点1),然后判断该微粒得失的电子数目。由于电子带负电,所以中性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得到电子后带负电,带电荷的多少和正负电性标记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且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如D的符号为Na+,E的符号为Cl-。
命题点2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的化学符号书写 (2013年考查1次,2012年考查1次)
中考考点清单
命题点3 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2012年考查4次)
命题解答 首先判断出不同元素符号(如二中的命题点1),然后判断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和数目(如三中的命题点4和四中的命题点2),如A、E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Cl。
中考考点清单
4. 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注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中考考点清单
返回考点目录
例题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2)表达式
考点三 元素
1.元素(高频考点)
(1)概念
元素是 (即 )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
理解元素时应注意:
①元素是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标准对原子的分类。它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中考考点清单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一定相同;而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Na+、NH4+。
③同种元素的离子因所带的电荷数不同,性质也不同,如Fe2+和Fe3+。
④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中考考点清单
元素就种类而言可分为 、 (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3)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居于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 。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
(2)元素的分类
氧、硅、铝、铁

中考考点清单
2.元素符号
(1)书写: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如用Cu表示铜元素。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中考考点清单
①用四线三格规范书写前20号元素符号
②补充元素13种
中考考点清单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2)意义
①宏观意义
a. 表示一种 ,如Fe表示 ;
b. 表示由 构成的一种物质,如Fe表
示 。
②微观意义
a.表示 原子,如Cu表示 ;
b.表示 原子,如Cu表示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该原子,此时该符号只表示微观意义,如5Cu表示5个铜原子。
元素
铁元素
原子
铁这种物质
一种
铜原子
一个
一个铜原子
中考考点清单
3. 元素周期表简介(高频考点)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1)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②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③同一周期(第一层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由1逐渐递增至8。
④由金属元素开始→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中考考点清单
(2)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3)元素周期表一格(以镁为例)
元素符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中考考点清单
①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从元素名称可知元素的种类
③由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或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数)+中子数,所以由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就可计算出中子数的大概数值。
中考考点清单
返回考点目录
例题
常考类型剖析
类型一 用微粒性质解释常见现象
类型二 微粒结构示意图
类型三 元素周期表
返回总目录
类型一 用微粒性质解释常见现象
命题解读:用微粒的性质解释常见的现象是湖南中考的高频考点,常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考查,考查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根据某一现象判断利用的是微粒的什么性质(重点);二是判断不同的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的正误。涉及的微粒性质有:①分子在不断地运动;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等,其中①②为重点。
常考类型剖析
例1 (’13益阳)旅行中,小王发现从益阳带到西藏的密封塑料袋鼓起来了。这是因为塑料袋内分子 ( )
A. 间隔增大 B. 质量增加
C. 体积增大 D. 个数增多
【解析】西藏地处高原,大气压强比益阳的小,密封塑料袋中的空气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体积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常考类型剖析
A
变式练习1 (’13长沙)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 mL ——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八月桂花飘香 ——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很小 D. 水结成冰 —— 分子停止运动
常考类型剖析
D
返回类型目录
返回考点目录
类型二 微粒结构示意图(易错)
命题解读: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湖南中考的高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常结合题给微粒结构示意图考查,①判断所得信息正误(微粒质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②化学性质相似性判断;③元素的种类(金属或非金属)判断;④得失电子能力等。另外,该考点还常结合元素周期表进行考查。
常考类型剖析
例2(’13连云港)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 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C. 该粒子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D. 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C
【解析】在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该粒子圆圈里面的数字为12,说明该粒子的质子数为12。该粒子圆圈外有三条弧线,每条弧线表示一个电子层,所以该粒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以该粒子对应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易错分析】微粒的结构及微粒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该部分的重点,但考生往往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理解不透彻,以及对微粒结构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如质子数决定原子及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元素的化合价,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等。
【备考指导】湖南中考有关微粒结构示意图的常考点有: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应用,最外层电子数的应用、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应用等详见P16重点突破。
常考类型剖析
变式练习2 如图所示,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以上四种粒子涉及的元素有 种。
(2)四种粒子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用序号填空)。
(3)A、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其原因
是 。
常考类型剖析
返回类型目录
返回考点目录
3
A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类型三 元素周期表
命题解读: 元素周期表常结合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有:①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②根据元素名称判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③相对原子质量单位的判断。填空题中通常涉及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且元素周期表还可能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综合起来进行考查。
常考类型剖析
例3(’13衡阳)硼酸常用于治疗小儿湿疹。如图是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关于硼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元素符号为B
B. 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 g
C. 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
D.是非金属元素
常考类型剖析
B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不是质量的单位,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B错误;从图中信息可知A正确;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所以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C正确;名称上带石部旁属非金属元素,D正确。
常考类型剖析
变式练习3 (’13益阳)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根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填写元素符号)。
(2)写出带2个单位负电荷阴离子的符号 。
(3)写出一种AB3型化合物的化学式 。
常考类型剖析
返回类型目录
返回考点目录
Al
O2-
AlCl3
实验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湖南3年41套卷:2013年考查1次,2012年考查1
次。其命题点有:实验装置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的判断;实验结论。
1.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玻璃棒、浓氨水、蒸馏水、酚酞
2.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突破
3. 实验现象
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并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4. 实验现象原因分析
(1)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氨气遇水生成碱性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突破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

实验突破
返回总目录
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色
酞溶液变红
A运动到烧杯B中并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没有必要
比实验,故没有必要再做 实验三。
实验一、实验二已做过对

氨分子从烧杯
46
本单元结束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