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一提到“日”、“月”,你联想到的是什么?
导入新课
试一试:
背诵一首关于“日”或者“月”的诗句。这些诗句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短文两篇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走近茅盾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日》中“飞蛾”与上古的“夸父”各有怎样的行为?他们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问题探究:
2. 联系时代背景,说说它有什么积极意义。
《日》是在四十年代初年完成的,当时正值抗战艰苦的时期,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在内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所以他在这里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意即赞美抗日将士,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作者不写“日”却写“飞蛾”,并由此联想到上古的夸父,目的是什么?
现在你明白了吧?
在《月》中月亮给人的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种意境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
朗读探究:
联系《日》一文你知道这两篇文章共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远离黑暗和死亡,热切期待光明的思想感情。
链接
“飞蛾”、“夸父”、与嫦娥的行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实质上有什么共同点?
比一比,想一想:
嫦娥与飞蛾、夸父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为了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不同之处在于飞蛾与夸父是为了追求光和热,而嫦娥是为了改变冰冷的星球,改变冰冷的月光,使之再生。
读完这两篇文章你认为在语言上他们具有什么特点?
品味语言:
《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都有质朴、清新、流畅、抒情的特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