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8*短文两篇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 8*短文两篇

  • 格式:  PPT
  • 大小:  714K    12张
  • 时间:  2016-02

短文两篇(日,月)ppt课件(12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短文两篇(日,月)ppt课件(12页)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
欢迎各位领导老师莅临指导
《短文两篇 日 月》
钟武春
知识 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3、学习散文诗优美语言,蕴含着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巴金
巴金代表作:《灭亡》、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食之,奔月宫。” --《淮南子》
如果战端一开,
那就是地无分南北,
年无分老幼,
无论何人,
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中正
词汇掌握 旸谷 (yang2 ) :古书上指日出的方。 旸,日出。 皓月 (hao4 ) 明亮的月亮。 一 撮 (cuō ) 灰 姮(heng2 ) 娥 露台:晒台。
听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日” “飞蛾” “夸父” “月” “姮娥”
(要求: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其思想内涵)
朗读课文,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作品。
难点突破
1、《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
3、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
合作研讨-《日》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文中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飞蛾;夸父
(扑火;追日)
每个中国人

(舍弃生命)
(愿做飞蛾)

追求光明而献身

归纳:《日》文章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日》主题
文章写《日》,却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文章通过以飞蛾、夸父对光和热的热烈追求,从而表达对光和热的崇高赞美,象征抗日将士们勇于为国捐躯牺牲的行为和精神。
合作研讨-
《月》难点突破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用原文回答
2、作者在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什么?
3、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4、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最突出的感觉是 冰冷 寒冷。
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月光冷的很”
“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课文朗读
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4、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猜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思考,答案并不唯一。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
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
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我望明月
嫦娥奔月
期待光明
追求光明
共同目标:
光明
感悟
月光—冷—死的光
改 变现实
《月》文章思路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
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对比阅读: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下,特征会更加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短文两篇中提到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用意,理解在那样一个特定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到来的心情。
拓展延伸:课文两个神话传说中的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
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的评价,可以各抒己见。
问题总结
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 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嫦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飞蛾扑火 ,这三者相似之处的意义
日 月
发光、发热 冷冰、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激情洋溢 月宫 细腻幽静
追求光和热 改变冰冷
寒冷、寂寞 轰轰烈烈
生 死
不如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对 人生 、对生活
一种希望的信念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及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