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语文组 汤春耐
师:传说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道,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练丹之术。浮丘公说:要炼金丹,就一定要到天下第一的奇山去。我看遍天下名山,只有黟山(黄山原名“黟山”)符合条件,是神仙经常光顾的地方,山高林茂,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黄帝很高兴,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所以黄山的来源,是根据皇帝的名字而来的。
生点头
师:黄山是由人名命名的,褒禅山是根据谁命名的?
生:唐浮图慧褒
师:浮图是什么意思?
生稀疏回答
师: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两个浮图写法不一样,但是意思都相同,都是指佛塔。所以这里的浮图是和尚的意思。
(生记)
师:黄帝去黄山炼丹,唐长老慧褒来华山做什么。舍,(解释),这是个状语后置
生记录
师: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翻译。强调“名”)
生记录
师:这里的名是名作动,命名,相同翻译的,第一段哪一句也是?
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师:翻译
师: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不知道那是假赤壁,黄州的赤壁,真名叫赤鼻矶,但是当地人鼻方读作bi(第四声),所以就误传为赤壁,褒禅山也是一样,原名叫什么?
师:叫“花山”,不是花果山。哪里看到的。哦,一块石碑上写的。找到相关文字。
师: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山”之“华”者,盖音谬也。(翻译)
师:古代,如果想知道一个山洞有多深,一般都会往里面投石头,然后根据声音估计洞有多深。这天,有一个人在山上闲逛,发现有个山洞,他就开始琢磨这洞有多深,恰巧他身边有块巨石,于是他就找来一根木棍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弄进去。碰!!碰!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头牛发疯地飞奔过来,并一下子跳进了山洞!这人就坐在洞边苦思不得其解不一会儿,一农夫过来问:“小伙子,看没看到我的牛?”“看见了,但牛自己跳山洞里啦!” “怎么可能呢?俺将俺的牛栓在一块大石头上啊!”
生笑
师:牛被砸成肉饼了。故事里的山洞是垂直的,褒禅山的山洞是水平的,所以要想知道洞有多深,丢石头进去是不行了,只能靠两条腿跑。我们先来看看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翻译)
板书“甚众”。
师:洞口人很多,大概都在洞口写“某某某到此一游”和“办证”。前洞门口人很多,哪里人比较少?
生:后洞
师:读读相关文字。
生:“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师:(翻译)
师:原来进入山洞后,在墙上贴小广告的人少了,而且是越深入贴的越少,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
师:第一个:“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翻译)。里面太寒冷,当然也就不是那么容易进了。还有什么原因?
生回答(略)
师:“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翻译)
师:不过进去越困难的原因,最直接的应该是什么?
生:“不出,火且尽”。
师:(如果)不出去,火将烧尽。这确实是一个离开洞的比较充足理由,不过我希望我聪明的同学能在这段找找相关的细节,来证明这句话“火要燃尽”更可能是一句借口,请各位找找。
师:首先,进洞的是四个人,“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以表示修饰。(生记录),而说那句:“不出,火且尽。”的人是谁?“有怠而欲出者”(翻译),所以据老师看来,这个火把未必且尽,不然王安石是不会在说这句话的人前面加个“有怠而欲出”的。至少这句话说明提出退出的人主要是因为“懈怠”而不是真的火把快烧尽。
第二,后面还有一句话“遂与之俱出”。于是和他一起出去。说明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人,而不是三个人一起认为火把快燃尽,理由在哪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翻译)。出去以后,有人就要责怪那个想出去的人,这个人当然不是王安石,从“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另外三个人应该都是受了那个懈怠者的影响,产生了恐惧心理,才不敢继续深入洞穴而跑出来的,出洞后才后悔并责怪他。和火把要燃尽无关。
第三,王安石自己认为火把还可以继续支撑很久,证据在哪里:“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体力足够,火把还可以照明,万事俱备,却都砸在了那个“懈怠者”身上了。
师: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粒老鼠屎是谁呢?老师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就是倒数第二段中的“庐陵人萧玉”。王安石特意把他写在第一个,是因为他对他实在印象比较深刻!都是你的错,有首歌唱到:“我有一种想为你死的冲动”,估计这里都想唱,我有一种想掐死你的冲动,害的我没走到底写到此一游。
生笑
板书
前洞口——甚众
后洞内——记之者少
后洞深处——又加少
师:墙壁上“到此一游”的数量是和入洞的深浅成反比的。所以王安石得出结论,什么地方游客就会比较多?
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师:(翻译,此处略)公园和游乐场,去的人就比较多,因为快乐比较容易获得嘛,四个男人还可以坐过山车。与之相反的呢?
生:“险以远,则至者少”
师:(翻译,此处略)。
师:毛主席有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人世间最美的景不在于一马平川,而在于崎岖坎坷,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翻译)
师:在王安石看来,要欣赏到美景,要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哪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生杂说不一,统一后:力、志、物
师:(板书)力——志——物
师:下面作者就讲了“力、志、物”的辩证关系,请各位先读一读。
师:如果光有力,没意志力,会怎么样: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就不能到达,三国时,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看见泥土里有片黄金,管宁抡起锄头继续刨地,好像就行刨着瓦石一样,华歆赶忙捡起来而藏起来了。又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俩豪华的车子过门而去,管宁丝毫没有收到影响,华歆把课本一丢,屁颠屁颠就出去看热闹了。管宁于是割席分坐,说:“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想管宁不和华歆做好朋友,多半是因为觉得华歆这个人没什么意志力,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各位记住了,以后在学习上要专注,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不然人家不仅要剪你的席子,还不跟你做好朋友。
师:继续,如果光有意志,不给力怎么办呢?(生笑)“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翻译)。缺胳膊断腿,要实现理想也比较困难。同学们都反感学校里组织的课间跑或者课间操(你学校是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还是不如坐在教室里趴着睡觉比较好,殊不知,睡觉一时爽,醒来住病房。多运动下,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对自己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师:不过有了力和有了志,好像还不行,各位同学都有考上名牌大学的美好梦想,也都有不错的身体,可是为什么你们父母还要把你们送到咱们学校来呢?因为要有好的引导者引导你学习,我们看看原文怎么说的:“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翻译)。
师:那个引导者就像火把一样照亮你前行的路。所以有人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今天才发现,原来这个比喻的构思来自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后你就可以说,老师啊就像山洞里的火把,照亮我们探索前行的路。薪不尽,火不灭。也能收到和蜡烛一样的效果。
生笑
师:一个人,又有坚定的意志,又有强壮的身体,有足够的体力支撑。还有一个非常棒的***中的老师教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了。就算不成功,也不会有任何的遗憾,因为你已经付出过了,问心无愧。我们来看看王安石的心得:“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翻译)
师:读书也像过山洞一样,没有毅力、力量和辅助是不行的。过山洞要有毅力深入下去,做学问也是一样。《礼记·中庸》中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生抄写并背诵),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还要仔细去询问,谨慎地思考,认真辨别真伪,坚持不懈地去践行。就像王安石在最后总结的一样:“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翻译)因为人们看个大概,所以看到个“花”的大概,就误认为是华山,也不去追求缘由,然后以讹传讹,实在是不够专注,不深入思考带来的后果啊!
师:看见胡子就是老子,这也是不加以深入思索的后果。一个高度近视,某次和朋友去超市逛,在扶梯中间的商品区看到某个透明包装商品,上述三个大字:牛内裤。当时吓了一跳。急忙拿起来看,原来是牛肉棒。
生笑
师:全文作者从看到的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入手,借助游褒禅山洞之行,告诉各位要想获得成功而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志”,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所欠缺的。希望各位能在把身体养得白白胖胖的同时树别忘了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好好听老师的话,最后老师讲一个和意志力有关的故事。
师:古代有个叫乐羊子的人,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