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游褒禅山记》复习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作者简介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点击高考
(一)名句默写
1.(2012年湖南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
2.(2011年天津卷)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 ,亦不能至也。
3. (08年浙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
4 . (08年湖南)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07年天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余于仆碑,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二)文言虚词
1、(08年浙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08年福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08年湖南)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4、(09年天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5、(09年安徽)其孰能讥之乎!
复习要求(文言知识)
1、重读课文,结合注释逐句口译。
2、积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例子。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根据句式特点及语境翻译句子。
复习一:文章脉络
游褒禅山记
记叙
议论
(议论的基础)
(记叙的深化)
游华山洞的心得
借仆碑抒发感慨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游洞的经过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 ”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复习二:归纳主题
复习三:(一)请列举课文中古今异义的句子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 今:数词,十一
2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其意义和用法。
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4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名作动,命名]
[侧,名作状,从旁边]
[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进、见,动作名,前进的道路,见到的景象]
[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7 .火尚足以明也
8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9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明,形作动,照明]
[险远,形作名,险远 的地方]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让人迷乱的地方]
[谬,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作名,流传文字。名,名作动,称说,说出]
(三)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 .得
此余之所得也 心得,收获
古人之于天地、……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能够 可以
2 .道
有碑仆道 路
何可胜道也哉 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3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景象
4 .胜
何可胜道也哉 尽
高处不胜寒 承担,承受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尽
5 .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辅助
伯乐相马 仔细看,审查
儿已薄禄相 相貌
(四)说明句中加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2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 .盖音谬也
4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5 .来而记之者已少
因为,介词
是、为,表判断。
大概,承接上文,表示推测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6 .于是余有叹焉
7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 .夫夷以近
10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1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语气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助词
因为,连词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顺承
转折连词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其孰能讥之乎?
其
“ ”字的用法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代词,那,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
代词,它,指后洞
代词,他们,指古人
代词,那些,指游客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岂,难道
“其”字意义用法归纳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它)的”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 代词,译为“那”“那(个、些、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二、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
1、表猜测、揣度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
例: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3、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4、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三、连词,表假设,译为“假若、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
四、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助词
人称代词
其
“ ”字用法归纳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指示代词
这(里),那(些)
其中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代词
连词
副词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助词,不翻译
指代对象
请指出下学过的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蔺列传》
2 .秦王恐其破壁。 《廉蔺列传》
3 .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操从事。 《赤壁之战》
4 .今曹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原因啊。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五)语句翻译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达(的人)又更加少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义。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感悟与积累
1、成功需要志、力、物。
2、无限风光在险峰。
3、学习要深思、慎取.
感悟与积累
荀况见微知著,博学参省,善假于物,
于锲而不舍中悟志于学之要义;
韩愈传道解惑,无贵无贱,不耻相师,
于曰师曰生中论好学之精神。
苏轼月夜泛舟,畅游赤壁,扣舷而歌,
于清风明月中感宇宙之永恒;
介甫感于仆碑,怠而憾出,始有叹焉,于幽暗昏惑中参尽其志求深思之品质。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王安石与苏学士(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均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就文学成就而言,苏学士要高过王安石,就政治地位而言,王安石又高过了苏学士。他们的政治见解不同,也很难评断,他们两人之间于见识、文学上发生的小故事,在《警世通言》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作了很有意思的描绘,读了令人捧腹大笑、发人深省,受益不浅。
王安石作了一首《咏菊》诗,开头两句为: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学士看了之后,认为王安石胡说八道、江郎才尽,贻笑大方。苏学士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见解推断:西风是秋风,而菊花正是开在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即便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哪有被吹落变成满地金之说?因见王安石诗只写了开头两句,似乎才思枯竭、没有写完,苏学士就提笔接着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了苏轼如此说,并没有辩白,而是将苏轼贬至黄州作官,直至苏轼亲自看到了重九之后,秋风大作,将菊花吹得落满地,枝上全无一朵,方才目瞪口呆,才晓得终究王安石是对的,自己错了。
王安石作了一本书《字说》,一个字解一个意思,如天虫为蚕,四马曰驷。苏学士嘲讽道:照这样说来,鸠字九鸟,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弄得王安石回答不上来,很尴尬,同时苏学士也是对王安石极大地嘲讽,可谓尖酸刻薄,导致王安石恼羞成怒,很讨厌苏学士,贬了他的官。
严祺先文集序 参考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的诗歌也是怪异奇特,独自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但是朱熹(考亭先生)曾经批评他诗文的俗气,认为他的《上宰相书》和《符读书城南诗》就是这种情况,(他)不正是借此来急切的谋求仕进,志在财利俸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他的俗气才行。现在天下文人很多,身处偏僻乡野,却(试图)在高官权贵那里通报自己的姓名,并且早晨写篇文章,傍晚时候就刊印出来,经常结集成鸿篇巨制,在拜谒达官贵人,结交知名人士时,就拿它来作为见面的礼物。像这样,文章即使不错,也显得很俗。我读严祺先先生的文章,深深的感叹他的卓尔不群,超出世俗之人。
无锡自从顾端文(顾宪成)、高忠宪(高攀龙)两位先生在东林讲学,远远的继承古圣绝学,圣人流传下来的风尚不曾远离,严先生出生在这个地方,诵读诗书,蒙受教化,信奉儒学,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很精通。平日看重名节,行止(行,做事;藏,隐退)谨慎。看待社会的功名利禄就好像将要玷污了他。心有感触愤懑填塞其中,就事而发感慨,所以他的文章行文的主旨(思想),大多是被世人耻笑为不合时宜的。韩愈曾说:“他人取笑我,我心中把它当做一种喜悦。”人们笑韩愈,只是因为他(文章的)言辞被流俗取笑,仍然还算是杰出的一代儒家领袖;如果是文章的主旨(思想)被流俗取笑,不又是比古人(韩愈之类)更超出一层了吗!
即使这样,假如韩愈处在当今之世,他行文的主旨(思想)也应当像严先生这样不合时宜,一定不至于写出《上宰相书》和《符读书城南诗》这样的诗文,而被名儒大家所嘲笑。严先生的文章,我所见到的只有几十篇,论理叙事,语言明快晓畅而思想严峻犀利,一个恭谨温顺的读书人却能以文笔杀人,其文章言辞的精巧犀利可见一斑。但我认为,文辞的精巧,现在世上那些不免于俗气的文人,也有的能做到这一点;严先生之所以卓尔不群而超出一般的俗人,是在于他文章的命意立论,被世俗之人所共同讥笑为不合时宜。世人都讥笑他不合时宜,只我不这样认为,且(对他)欣赏感叹,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