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
二. 教学目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 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2. 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3.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游褒禅山记》
1. 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 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 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三. 教学重难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 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2. 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
1. 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 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四. 知识分析: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 整体把握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辋谷水出峣山口北流入灞水。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这封信可分为三段。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
第1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经历。
第2段写旅途的经历。
第3段,正因思念之切,才引出这段热情相邀的文字。作者惟恐裴迪不来,才极力铺叙辋川春日景色之美。下面展开的是一幅辋川春日美景图。
2. 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像第1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第2段对往昔的回忆,第3段向裴迪发出的热情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3.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王维的书信可以说是书中有画,书亦如诗。作者的思想、性格、审美趣味已尽在其中了。
4. 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作者为何在这短短篇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游褒禅山记》
1.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2.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就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3. 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也”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这样的判断句学生在初中时即学过一些,可以略作梳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个判断句中包含了因果关系,“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典型例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胡威少有志尚,厉清白。其父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踢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烧火做饭),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三国志·注》)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阴:暗中。
B. 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向:向来。
C. 具以白质 白:告诉。
D. 语及平生 及:到。
2.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其父质之为荆州也 威自京都省之
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自驱驴单行
A. 两个“为”意义相同,两个“自”意义也相同。
B. 两个“为”意义相同,两个“自”意义不同。
C. 两个“为”意义不同,两个“自”意义也不同。
D. 两个“为”意义不同,两个“自”意义相同
3.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威自京都省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问而明辨之也
C. 食毕,复随旅进道 寿毕,请以剑舞
D. 先其将归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4.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父质之为荆州也 是吾俸禄之余
B. 故以为汝粮耳 具以白质
C. 其父质之为荆州也 先其将归
D. 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5. “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去了又回来。
B. 吃完饭,又随着旅行上路,像这样去了又回来。
C. 吃完饭,又随着旅行上路,像这样往还道路客舍间。
D. 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往还道路客舍间。
6.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胡威去荆州探望父亲,一路无车马童仆,自驱驴单行,拜见父亲后,他住在养马的房舍中十余日,告归。
B. 胡质给胡威一匹绢为道路花费用,胡威问明绢的来历才接受,并把它作为路途花费而用了。
C. 胡质帐下的都督为了讨好胡质,故意请假还家,与胡威同路而行,每事佐助经营,又少进饮食。
D. 胡威怀疑,密诱问,才知道此人的身份,后来通过送信人告知胡质此事,胡质惩罚了那个都督。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王仁裕《玉堂闲话》)
1.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得丹砂之妙 称:声称。
B. 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
C. 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为神。
D. 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 诘:审问。
2.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 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送财物。
C. 欲参觐
参觐:拜见。
D. 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3.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 门如市肆 ② 作色叱之
A. ① 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 变了脸色呵斥他
B. ① 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 变了脸色呵斥他
C. ① 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 做出样子呵斥他
D. ① 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 做出样子呵斥他
4.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 但令入来 ② 昏耄伛偻
A. ① 但是命令进来 ② 年老糊涂而驼背
B. ① 只是让他进来 ② 年老糊涂而驼背
C. ① 只是让他进来 ② 头昏年老而驼背
D. ① 是命令进来 ② 头昏年老而驼背
5.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A. 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 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 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D. 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 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 一白发老者人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人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 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了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答案及分析:
一.
1. B(向:先前。)
2. C(第一个“为”是动词“治理”,第二个“为”是动词“作为”;第一个“自”是介词“从”,第二个“自”是代词“自己”。)
3. C(第一个“省”是“探望”,第二个“省”是“检查”;第一个“审”是“知道”,第二个“审”是“详细”;两个“毕”都是“完毕”;第一个“先”是“在……之前”,第二个“先”是“表率”。)
4. B(第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助词“的”。两个“以”是介词“把”。第一个“其”是“他的”,第二个“其”是“他”。第一个“因”是“于是”,第二个“因”是“通过”。)
5. D(“旅”指“旅客”,“往还”指“往返道路客舍间”。)
6. B(胡威没有花费这匹绢。)
译文:
胡威少年有很高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品质清纯。他的父亲胡质管理荆州,胡威从京都去探望他。胡威家贫,没有车马童仆,胡威自己骑着驴单独前去,拜见了父亲。他的驴放在马圈中养了十几天,他告诉父亲要回家。临到辞别时,胡质送给胡威一匹绢,作为道路上的花费。胡威跪下说:“父亲大人很清白,我不知道从哪儿得到这绢?”胡质说:“这是我的俸禄剩余的,所以把它作为你的花费罢了。”胡威接受了绢,辞别父亲回家。每次到了客舍,自己放驴,取来柴草烧火做饭,吃完饭,又随着旅客上路,像这样往返道路客舍之间。胡质官署下面有个都督,向来不相识,在胡威将回家之前,请假回家,暗中准备行装在一百多里的地方邀请胡威。胡威于是和他结成同伴,每件事情这个都督都帮助他办,又稍微进献些饮食,这样走了几百里。胡威有点怀疑他,秘密地引诱询问,才知道他是父亲官署的都督,于是拿先前父亲送给他的绢答谢了他,打发他走了。后来通过别的送信人,把这些全都告诉了胡质。胡质下令用木棒打了那个都督一百下,除掉了他官名。他们父子清廉谨慎如此。于是父子名誉显著传闻,历任州郡长官。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境之事,说到一生的事。皇帝感叹他的父亲清廉,对胡威说:“您和父亲比,谁更清廉?”胡威说:“我不如父亲。”皇帝说:“因为什么不如?”回答说:“我父亲清廉恐怕别人知道,我清廉恐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我不如父亲,差得很远啊。”
二.
1. D(诘:询问。)
2. D(颦蹙:皱眉头。)
3. 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 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 C(受:受到。诳惑:欺骗迷惑。斯:此。)
6. 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以至于运送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高兴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赶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慢慢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炫耀 稠怅 如愿以尝 可歌可泣
B. 袅娜 奚落 怅惘低徊 洞查其中
C. 飘缈 恪守 赏心悦目 专心至志
D. 斑斓 雕琢 义愤填膺 毕恭毕敬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 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_____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②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_________,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
③ 今日,_________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
A. 搭救 单纯 隐藏 B. 拯救 单纯 隐藏
C. 拯救 纯洁 隐蔽 D. 搭救 纯洁 隐蔽
3. 与“未之有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B. 是寡人之过也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何陋之有
4.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君子生非异也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并。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千,上亦赐金百千,由此重都。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z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候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5. 对下列四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陛下纵自轻 纵:放纵
B. 余皆股栗 股:大腿
C. 都迁为中尉 迁:升官
D. 独先严酷 先:把……放在先
6.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上目都
侧目而视
居岁余
丞相条候至贵居也
A.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不同
B.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也相同
C.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相同
D.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也不同
7.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发私书 发:拆阅
B. 问遗无所受 问遗:赠送
C. 请寄无所听 请寄:私人请托
D. 郡中不拾遗 拾遗:古代一种官职
8. 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天下所少宁姬等邪?
(2)致行法不避贵戚。
A.(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B.(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C.(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D.(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9. “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B.(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C.(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
D.(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得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
B.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有气节,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
C.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有气节,不取媚丞相条候,执法公正。
D.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他为官公正清廉,不放过显贵高官,得“苍鹰”绰号。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其走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陈余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数万,而诸候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袅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铁质,妻子为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11. 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军:驻扎
B. 而诸候并起滋益多 滋:更加
C.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从:跟随,跟从
D. 愿将军孰计之 孰:同“熟”仔细地
1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
今将军为秦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
A.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也相同。
B.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也不同。
C.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相同。
D.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不同。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让:责备
B.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请事:请求事情。
C.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 多内隙:在朝廷里有许多敌人
D.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还兵:回师向西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说荷
赵文英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的迎接着我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的角的小荷。原本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地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地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在地,惟见冰天雪地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铁骨。
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2002年第10期《美文》)
14.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明在文中,荷都经历了哪些“恶劣”的自然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通观全文,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4段前后作者都写到了荷所遇到的自然气候状况,但第4段却没有写这些内容,你认为作者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这是一篇颇有新意的咏物散文,作者一开始就直接点题,说明荷花对自己心灵的震撼。这种强烈的震撼来自荷花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B. 作者长于描绘,壮荷倔强生发,小荷挺拔昂扬,荷叶亭亭如盖,花蕾饱满鲜亮,这一切使读者仿佛得见满眼的荷花充满着新鲜的活力。
C. 从结构上讲,第3段是对1、2两段的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对荷不言屈服顽强的生命力进行了真挚的礼赞。
D. 作者用平和恬淡的语言,拟人化的形式使人通悟生命的真谛:无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下,都应该庞辱皆忘,保持生命的伟力。
E. 《说荷》可说是一篇现代的《爱莲说》,托物寓意,借荷言志。文章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非常善于借古人的胸臆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试题答案】
1. D 2. B 3. D 4. A 5. A 6. D 7. D 8. C 9. C 10. B
11. C 12. B 13. B
14. 在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显出焦渴的龟裂的土地。不仅如此,荷还要经受狂风的侵袭,经受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经受裹着雪片飞来的凛冽的寒风。
15. 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荷在夏日里最盛,生命力可以得到最为充分地体现,所以应该居首;下面很自然地便带出荷秋、冬的状况。
16. 这一段是以古莲子一经挖出便可奇迹般生长的状况,再次强调荷顽强的生命力。此一段是对第3段“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的进一步补充,因此不赘余。
17.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