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3 囚绿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3 囚绿记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白杨礼赞》《囚绿记》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白杨礼赞》  《囚绿记》 

二. 重点 难点分析

1. 理解象征手法

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2. 感受《白杨礼赞》中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理解《囚绿记》中“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即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3.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新课讲解

  1. 识记生字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嵌着(qiàn)    瞥见(piē)    涸辙(hézhé)

    暇择(xiá)    蕈菌(xùn)    移徙(xǐ)

    猗郁(yī)     揠苗助长(yà)  淅沥(xīlì)

 

2. 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囚绿记》: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40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3. 课文讲解

《白杨礼赞》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A明晰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B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5、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的写法,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第7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的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C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囚绿记》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A关于赏绿和囚绿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B关于放绿和思绿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它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四、比较阅读

把《白杨礼赞》和袁鹰的《白杨》做比较阅读

把《囚绿记》和朱自清的《绿》做比较阅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归纳共同点,给它们下一个结论。

    ……居里夫人、斯汤达尔、麦克韦斯……都是年幼丧母;牛顿是个遗腹子,范仲淹、夏衍都是幼年丧父。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只能偷偷研究相对论;巴斯德赶走了纵横驰骋的老鼠,才在一间破阁楼上弄了间实验室……

    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现象,招来的多是嘲笑;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反被权威骂了祖宗……米丘林进行植物杂交实验,神父狂叫:“你竟敢把上帝的果园变成妓院……”

    在这些成功者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发人深思的哲理,那就是: 

    本文结尾写出来的结论应当是(       )

A、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B、天无绝人之路。

C、逆境促进人自强,令人奋进,使人成才。

D、人间没有不变的逆境,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

 

3、某大学教授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上发出感慨:“我梦想有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遵守《小学生守则》。”请问:大学教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

    示例:潇湘馆    丫环紫鹃    葬花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

    ① 赤兔马    单刀赴会    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人物:_________   

    ② 海滩      荒岛        “星期五”   英国历险小说主人公:______   

 

5、用下列词语联成一段表意明确的话。 

潇洒       别出心裁        魅力

 

二、阅读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chuí liàn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给加点字注音。

    潜滋暗长(    )                 坦荡如砥(    )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chuí liàn(           )           juàn dài(         )

 

  3、黄土高原的特点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请从文中摘出三个四字短语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①色彩:                ②幅员:                ③地势:                

 

  4、上文在描写黄土高原中写到了“我”的情绪变化,请根据提示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由“雄壮”、“伟大”引起)    (由“单调”引起)      (由“树木”引起)

 

  5、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

 

6、上文描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试题答案】

一、1、略  2、C  3、中国人应从小就学好怎样遵守道德规范或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差。

4、关羽   鲁滨孙   5、略

二  1、zhǎng  dǐ 

2、锤炼  倦怠 

3、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4、不平凡→恹恹欲睡→惊奇

5、与“奔驰”相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6、写黄土高原,写种种感受,都是为了展现白杨树的不寻常的生长环境,显示白杨树不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