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2 故都的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2 故都的秋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故都的秋》教案7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高二  陈艳敏  2005.9.27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难点:
        1.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投影,学生口答,老师补充)
   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憑箜篌引》
   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为什么秋天会博得这么多文人的喜爱呢? 因为,秋天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自然地导入课题,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
(二) 自主 合作 探究
1.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出示投影,学生择要记录)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听录音。(标注段落序号,和疏通文字)
    听完录音,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向往、眷念  (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3. 再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1) 思考:
        ①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② 从3—10节中找出文中写了哪些秋景?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具体分析:
    ① 文章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②生齐读1—2节,明确这两节主要写什么?
这两段主要是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③ 请同学们来说说3—10节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呢?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
秋晨所见: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日光 残垣 蓝朵 秋草(视觉听觉)
秋槐落蕊:触觉
秋蝉残声:听觉
秋雨话凉:都市闲人
秋日胜果:枣树
这五幅秋景图体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④ 描绘了五幅图之后,作者在第11节又进一步颂秋。
    点出“足见有感觉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同时也进一步赞颂了中国北方的秋更有深味。
⑤ 齐读最后两节,明确内容。
    与开头呼应,写出了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念。
  ⑥ 让学生自己列课文结构图,(生在纸上草拟)老师出示投影(学生可以提意见)。
           (这一整块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⑦ 这五幅秋景图都是故都最平凡的景物,那郁达夫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选用这些平凡之景呢?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
因为那些景虽然也代表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而且颐和园的喧闹,香山红叶的热情,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安逸生活的心态不符。这些平凡之景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作者选用他们来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这道思考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 拓展思索:(机动内容)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讨论)
    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我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通过自由发表言论的形式,加深理解作者的情感,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课外作业:
     写一篇关于“雨”的小作文。课外作业: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佳作,再上这篇课文时,我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故都的秋》。
所以在一开始我就以动人的音乐、美丽的秋景图和填字游戏这种较新颖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我营造的秋天的意境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导入到课文。接着我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的任务,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运用了听朗读带,学生齐读交替进行的方式,还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再加上我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自拟结构图和两道思考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由于在课前我做了较充分的准备,所以这堂课基本上是完成了我最初的设想。
虽然我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上课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太紧张了,说话的语调过于生硬,在某些环节的衔接上还不够流畅,还有的就是由于课堂经验的欠缺,在整体把握课堂的方方面面上还明显存在不足。


作者: shuimoyou 
Email: shuimoyoucy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