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寥落 桀骜 屠戮 喋血 洗涤 浸渍
菲薄 租赁 踌躇 黯然 噩耗 尸骸
虐杀 攒射 辗转 呻吟 不惮 和蔼
陨身不恤 长歌当哭
二、导入课文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1. 学生思考:①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侧重写了刘和珍?②(3、4、5部分)③ 1、2部分在文中 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2.贯穿全文,又一条感情的线索,能说说这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吗?(明确:悲愤的感情)
3.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 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 分析第一大部分思路(1-2)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 分析第二大部分(3、4、5)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 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