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Z@zhao.com.cn)
目的要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诗的特点。
要点难点
一 借助本诗的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
二 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学习的重点;
三 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学习的难点。
写作背景
艾青在大堰河家生活的情况以及大堰河对他的影响。
艾青1岁至5岁的孩提岁月,都是在大堰河家度过的。从诗的第3节,我们可以看出,大堰河十分疼爱自己的乳儿。大堰河的几个孩子,和艾青就象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因此,在他后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时,他是那样深沉地歌唱土地、歌唱农民、歌唱广大劳苦群众为反抗黑暗、压迫与残暴而进行的斗争。人们称这位诗人是“农民的后裔”、“农民的儿子”。
30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但是,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它的情愫,它的主题,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个源头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
段落大意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回忆大堰河的乳母生涯、佣工生涯及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写作特点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代诗歌的精品。
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作业练习
一 全诗13个诗段,试分成4个层次,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一层次(1—3段):
第二层次(4—8段):
第三层次(9—11段):
第四层次(12、13段):
二 从构思看,全诗前三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3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三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起什么作用。
四 诗中很多地方使用了排比和反复(或称作重复、复沓)的修辞方法。试分析第4、7、12诗段和第3、7、10诗段,说说诗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
第1层次:怀念与痛悼
第2层次:眷恋与感激
第3层次:同情与控诉
第4层次:讴歌与赞美
二
第3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3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三
诗歌的第3部分,诗人通过对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憎恨,从大堰河及其一家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旧中国农民的必然的悲剧命运。因此,诗人正是用血和泪“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社会的咒语。”
四
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 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这样写,省去了许多笔墨,扩大了诗歌内容和意境上的容量。
第7段,写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猎、熬汤、收麦晒豆……“含着笑”不停歇地劳动,突出了她勤劳、纯朴、宽厚、善良的品格,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第12段,是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用了八句排比,直抒胸臆,向大堰河呈现强烈的爱与衷心的赞美。“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这后三句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广泛了,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这就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热爱所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3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是对大堰河的悲惨一生的概括;“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正是大堰河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这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
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