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综合练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综合练习

  • 格式:  DOC
  • 大小:  104K    17张
  • 时间:  2016-02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练习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九(下)文言文练习
一.《曹刿论战》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 ) 2.虽不能察( ) 3.辙乱旗靡( )
4.神弗福也( ) 5.肉食者鄙( ) 6.小大之狱( )
7.小信未孚( ) 8.必以情( ) 9.弗敢加也( )
10.公将鼓之( ) 11.小惠未徧( ) 12.遂逐齐师( )
13.牺牲玉帛( ) 14.公问其故( ) 15.一鼓作气( )
16.彼竭我盈( ) 17.再而衰( ) 18.惧有伏焉( )
19.既克( ) 20.公将驰之(驱车( )
(二)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
3.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三).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四).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

(五).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
_
(六).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答:
(七).有人说鲁庄公“鄙”,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答:

(八)。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答:
(九)《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 )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 )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 》)所编。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 ) 形貌昳丽( ) 齐王纳谏( )
何能及君(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 与徐公孰美( )
时时而间进( )( ) 能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 )( ) 臣之妻私臣( )
王之蔽甚矣( ) 闻寡人之耳者( )
2.通假字:孰视之 ( )
3.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 )
②朝服衣冠( )( )
③私我也( )
④王之蔽甚矣( )
⑤闻寡人之耳者( )
⑥吾妻之美我者( )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说说古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 ( )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③明日,徐公来 ( ) ④能谤讥于市朝 ( )
⑤窥镜而自视( ) ⑥暮寝而思之 ( )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 )
(5)一词多义
者: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暮寝而思之( )
③孰视之( ) ④吾妻之美我者( )
于:① 欲有求于我也(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③能谤讥于市朝( ) ④皆朝于齐( )
孰:①孰视之( )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 ) ②时时而间进( )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④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臣之妻私臣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上书谏寡人者
5.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
8.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答:
9.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高明在哪里?他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答:
10、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答:
11、《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 ),,由( )末年的( )收集整理。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孟子二章》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 )
(3)曾益其所不能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人恒过( ) 而后喻( )
3.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5.本文先从正面论述_( ),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8.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答:
9、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10、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答:
1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答:

12.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13、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之称。《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
(二)《鱼我所欲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 (2)死亦我所恶(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5)贤者能勿丧耳( ) (6)呼尔而与之( )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8)是亦不可以已乎( ) (9)此之谓失其本心( )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种于我何加焉( )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4)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
(5)得:二者不可得兼( )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
4.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译:
(3)此之谓失其本心。译: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8)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
5、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 )。
6、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_(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答:

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a. 。b. 。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中心论点:

10.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答:
11.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答:

四.《愚公移山》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 ) (2)始一反焉( ) (3)甚矣,汝之不惠(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5)一厝朔东( )
2.重点字词解释。
(1)方七百里( ) (2)年且九十( ) (3)河阳之北( ) (4)惩山北之塞( ) ( 5)出入之迂( ) (6)吾与汝毕力平险( ) (7)达于汉阴( )(8)杂然相许( )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10)且焉置土石( )( ) ( )(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2)始龀( ) (13)寒暑易节( )
(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 ) ( ) (15)虽我之死( ) (16)子子孙孙无穷匮( ) (18)何苦而不平( ) (17)山之一毛( )(18) 惧其不已也 ( ) (19) 无陇断焉 ( )
3.一词多义
(1)方:方七百里( ) 方欲行( ) 而尝极东方( )
(2)且: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3)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 曾益其所不能( )
(4)固:汝心之固( ) 固以怪之矣(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5)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今亡亦死( )
4.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译: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
(3)告之于帝,帝感其诚。译: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
(5)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
5、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6、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答:
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寓意:
赞成:
8、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9.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答:
1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12.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答:

13、列子,名( ),又名御寇,( )前期郑国人,( )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五.《出师表》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二)说说古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存亡之秋也。( )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4.由是感激。( ) 5.诚宜开张圣听。( )
6.晓畅军事。( ) 7.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8.猥自枉屈。( ) 9.后值倾覆。( )
10.庶竭驽钝。( ) 11.临表涕零。( )
(三)一词多义
遗: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深追先帝遗诏。( )
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每与臣论此事。( )
任: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 ②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
道: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
分:①今天下三分。( )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行:①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
能: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先帝称之曰能。( )
言:①进尽忠言。( )
②不知所言。(动词,说)
为: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动词,是)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动词,做)
(四)词类活用
1.不宜妄自菲薄。( ) 2.此皆良实。( )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4.优劣得所。( )
5.北定中原。( ) 6.临表涕零。( )
(五)翻译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
(六)知识要点:
1、《出师表》选自(《 》),作者( ),字( ),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中回顾了( )和( )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 ),“先帝”指( ),“陛下”指( )。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 )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 )和抒情。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 )、( )、(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6、《出师表》中的成语:( )。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 ),“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七).理解性默写
1.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
3、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

5.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

九(下)文言文练习答案
一.《曹刿论战》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参与) 2.虽不能察(即使) 3.辙乱旗靡(倒下)
4.神弗福也(保佑) 5.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小大之狱(案件)
7.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8.必以情(实情) 9.弗敢加也(虚夸)
10.公将鼓之(击鼓) 11.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12.遂逐齐师(追击)
13.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14.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15.一鼓作气(振作)
16.彼竭我盈(充满、士气正旺盛) 17.再而衰(第二次) 18.惧有伏焉(埋伏)
19.既克(已经) 2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二)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3.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我发现他们的车痕混乱,望见他们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三).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四).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 “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